就在晁錯父親自殺的十幾日後,吳楚七國之亂爆發了。吳王劉濞不願接受割地的命運,於是他殺掉漢使,在廣陵(今揚州)起兵,與楚、趙、膠西、膠東、淄川、濟南六國聯合發兵,征發國內14歲以上的男子二十萬人,以“清君側,誅晁錯”為名,渡過淮河,向梁國殺來。
北京大學曆史學係教授?陳蘇鎮
實際上諸侯提出的“清君側,誅晁錯”也隻是個口號而已,是個借口。真正的目的就想維持他們原來的地位和權力,不能削弱我們。
不知是命運的巧合還是漢高祖劉邦確有預見未來的能力,四十二年前,劉邦將吳國分封給侄子劉濞的時候,的確曾為自己的決定深感後悔。
叛亂的消息傳到長安,朝野震驚。晁錯卻認為這形成了一個絕好的機會,於是他拜訪丞史,希望除去與他一貫有仇的大臣袁盎。“這個袁盎收授了吳王很多金錢,專為吳王隱瞞欺騙,總是宣稱吳王不會造反,而今吳王真的反了。請治袁盎通敵之罪。”(夫袁盎多受吳王金錢,專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請治盎宜知計謀。)
丞史因為沒有實際證據而回絕了晁錯的提議,這件事卻傳到了袁盎的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