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殺晁錯(1)(1 / 1)

公元前154年正月,吳楚軍大破支持中央的梁軍於河南永城,進一步進抵商丘。如果梁軍失敗,中原重鎮洛陽會門戶大開,整個關東地區即將不保。因為袁盎曾做過吳國的丞相,景帝便將袁盎叫來,向他谘詢意見:“有什麼計策?”(計安出?)

袁盎卻道:“請您將左右退下。”(願屏左右。)左右都退了出去,唯有晁錯在場。

袁盎又說:“我所說的話,除了天子,別人都不能聽。”(臣所言,人臣不得知也。)於是皇帝命令晁錯出去。

見晁錯出去了,袁盎才說出真實的思法:“吳楚兩王的造反口號是誅殺小人晁錯,他們隻想得到原有的封地。如今隻有殺掉晁錯,派使臣赦免吳楚七王的罪行,恢複中央削去的封地,這樣可以兵不血刃的退兵。”(吳楚以反為名,西共誅晁錯,複故地而罷。方今計獨斬晁錯,發使赦吳楚七國,複其故削地,則兵可無血刃而俱罷。)

皇帝默然良久。“如果的確如你所說,我不能因為一個人而禍及天下。”(顧誠何如,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

袁盎見皇上殺機已動,連忙說:“我也沒有什麼良策,請陛下再仔細斟酌。”(臣愚計無出此,願上孰計之。)

不久之後,在晁錯上朝時,皇帝命令中尉將晁錯殺死在東市的街道之上,死時身上還穿著上朝的禮服。

中國人民大學曆史係教授?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理事?黃樸民

晁錯是漢初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我們現在經常用一個詞叫做智囊,這是從他那裏來的,因為他是漢景帝當太子時候的老師,而且他的戰略、思維、考慮問題的視野、角度、見識,還有他自己具備的學識,包括措施執行上的堅決性,在漢朝可以說是第一流的,但是後來以悲劇收尾。

晁錯對儒家經典非常熟悉,秦朝焚書坑儒後,我們的許多古文,像《尚書》就是通過他恢複保存的。但是他在骨子裏是一個儒法並用的?人。

他在政治藝術上更多地借鑒了法家的學術,提出了許多很有前瞻性的建議。一個人為什麼成就大,就是他身上儒法、兵道都有,這個人肯定了不起,隻有綜合、兼容、開放,他的實踐和他的辦事能力才能全方位增長。

第一,漢景帝的時候,因為從劉邦開始,匈奴都是主動進攻對方,漢朝是消極防禦的一方,這個問題一直到景帝的時候還存在。這時候晁錯對外要解決漢匈的衝突問題,所以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議,移民戍邊、屯田、加強邊境建設,加強軍隊建設。軍隊建設裏麵尤其是騎兵建設,他都提到了。他說,匈奴相當於漢朝一個縣的人口,為什麼我們不能控製住他,就是我們的步兵不如他們的騎兵,騎兵機動性強,步兵一天能跑幾裏路,騎兵一天幾百裏。所以對國防問題他有很高的見地。

第二,他另外還有一篇叫《論貴粟疏》,是經濟學上的一篇重要著作。他考慮到要在保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以及安定普通城鎮的老百姓生活之間找到平衡點,強調發展農業,適當地移植商業。在當時整個重農抑商的大環境下,他的經濟學主張,對整個國家的經濟建設是很好的建議。

第三,他提出來政治建設,就是製度建設,尤其要解決國內最主要的問題矛盾,當時就是諸侯王。因為漢文帝比較溫和,所以諸侯王雖然犯了錯,他處理也不是很嚴重,所以那些諸侯王們,同姓諸侯王覺得你不敢下痛手,我可以肆無忌憚,為所欲為繼續做。事成了,那不用說了;失敗了,損失也不是太大。晁錯也看到這個問題,所以晁錯相對來說比較激進,他就主張削藩,他認為光是像賈誼那種思路,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是不夠的,應該加大力度,與其拖泥帶水,不如一步到位。長痛不如短痛。所以他也提出了一條很好的思路,你不能說他這個思路就不對,從政治上來講,它也有它的合理?性。

但他也有天然的局限性,跟他的性格有關。他的心胸比較狹隘,跟袁盎之間的關係就是一個例證。另外,做事比較偏執,認準理以後不妥協,實際上政治最大的成功就是一直善於妥協,妥協是非常好的一個政治藝術,有時候很需要的。此外,也比較無情,他有一點刻薄寡義,當時晁錯權勢很大,因為他是漢景帝的老師,景帝特別信任他,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這種做法你會成為所有人的、所有利益集團的矛盾焦點,成為所有人仇恨的對象。晁錯最後的下場是很悲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