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4月,在湖南省湘西的酉水河邊,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小城裏耶展開正式挖掘。兩個月後,在一座二千年前的古井內,震驚考古界的裏耶秦簡出土了。裏耶秦簡記載了秦王政二十五年至秦二世元年的秦代曆史,共3萬6千餘枚,記載漢字30餘萬個,許多專家認為,裏耶秦簡對秦代研究意義重大,僅次於秦始皇兵馬俑的發現。
裏耶秦簡的出土,不僅找到了秦代考古史上的裏程碑式的珍貴材料,還為了解秦代社會曆史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它也將改寫和極大地填補《史記》、《漢書》中有關秦朝曆史的空白,從根本上改變幾千年來戰國秦漢學術史的麵貌。
從秦簡內容上看,秦時可以買賣的東西非常多,但是找不到一項關於買賣土地的記載,而實際上,秦朝國有製的土地比例非常大。通過對裏耶秦簡的研究,專家們產生了一些大膽的推斷,這與我們過去對秦帝國的認識完全不同。
如果我們能夠回到兩千年前,以一個趙人或者楚人的眼光看待秦國,秦國也許是一個非常奇怪的國家。首先,秦國就像是一個巨大無比的集體農莊,除了少數土地被貴族占有,其餘的土地都屬於國?家。
在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嚴厲地推行了一種稱為二十等爵軍功製的國家製度,將土地的授予與戰場上的軍功結合起來。
秦國實行著近乎嚴苛的耕戰國策,全體臣民既是農民又是戰士,人民生活水平的變化需要在戰功上得到實現。雖然沒有明確的相關法令規定土地的私有,但是在國家授田之後,土地的私有買賣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漸發展起來。
所以,當秦軍與六國軍隊相遇,總是以狼虎之勢衝入敵陣,將敵兵的首級掛在腰間。殺敵立功,升級爵位,獲得更高的政府津貼,是秦人改變自己生活的唯一方式。史書上記載,為了一個敵軍人頭的所有權,秦軍戰士會大打出手甚至刀兵相見。
秦國的軍功爵製的核心就是鼓勵戰士,戰士在戰場上殺敵越多,功勞就越大,所得到的待遇就越多。這就像今天我們給熟練的工人評級一樣,最優秀的工人評為八級工,有相應的工資和保障製度。秦國在全國範圍內鼓勵大家從事戰士和農民這兩個工種,最棒的戰士就是二十級戰士,而最棒的農民也有相應的物質鼓勵。秦國把這個製度定為國策,稱為“耕戰國策”。
在春秋時代,直到戰國早期,秦一直是一個不起眼的國家,國家貧窮,國力嬴弱。直到秦穆公時代秦國才參與中原爭霸,其後成為晉國、楚國、齊國之後的二等強國。在與晉、楚、宋等國的交戰中,秦國也屢嚐敗績,因為文化與地域的原因,秦也很少能與諸侯結盟,一直被中原的國家邊緣化。
平心而論,秦國的改革是不人性的,通過國家強權迫使人民從事戰爭與農耕,人民對自己過上什麼樣的生活沒有任何選擇的權利。這種慘無人道的政策居然在秦國搞成功了,秦國人就像兩千年後的德國人一樣,“要大炮不要黃油”,勒緊褲腰帶,一心一意地搞國家集體主義建設,使秦國很快成為一部完全為戰爭服務的國家機器,這與秦國的曆史與地緣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