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諸如此類的“正當理由”,儒生便認為應該盡可能主動地投懷送抱。因此,漢高祖天下初定,叔孫通就趕去效力;漢武帝金殿問策,董仲舒就對答如流。一方正要招安收編,另一方也正要賣身投靠,雙方各有所需,自然一拍即合。
不能說在此之前就沒有人起過這種念頭,帝國也應該早就看出了士們既獨立又依附的雙重忄生,這是他們能夠達成交易的根本原因。然而董仲舒與漢武帝一拍即合,卻因於一個更重要的共識,那就是:統一的帝國應該有統一的思想。據《漢書·董仲舒傳》,董仲舒對漢武帝說:孔子作《春秋》,講的就是天下一統。這是宇宙間的永恒規律(天地之常經),人世間的根本道理(古今之通誼)。可是現在,學說不統一(師異道),議論不統一(人異論),各人有各人的主義(百家殊方),各派有各派的路線(指意不同),皇上不能一統天下(上無以持一統),國家無法製定政策(法製數變),人民無所適從(下不知所守),怎麼能做到孔子提出的“大一統”?言外之意也很清楚:沒有統一的思想,哪有統一的帝國?
這是秦始皇也曾考慮過的問題,隻不過他選錯了對象(推崇法家),找錯了幫手(以吏為師),用錯了手段(焚書坑儒)。法家思想是一種政治謀略學,用來武裝帝王可以,用來教育人民就太不合適。法家思想培養的吏員,也隻能處理一些技術層麵上的問題,教化民眾則力不從心。像商鞅那樣使用暴力就更是大錯特錯,思想問題豈是暴力可以解決的?漢初提倡的黃老之學也不行。那種思想倒是溫柔,卻隻能造就清靜無為和一盤散沙,不能造就大一統,更不能幫助好大喜功的君王成就霸業和帝業。但是現在好了,董仲舒幫帝國解決了這個難題。董仲舒告訴漢武帝:統一的帝國需要統一的思想,這就是儒家思想。或者更準確地說,就是經過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一種蘊含著社會理想的政治倫理哲學。按照儒家的學說,理想的社會應該既有秩序又很和諧,既有等級又有詩意。這其實也是帝國的理想———天下一統,井然有序,安定祥和。當然,儒生可能更看重“仁愛禮讓”的詩意,帝國則更看重“君君臣臣”的秩序,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共同把儒學當作旗幟和招牌。何況先秦原始儒學經董仲舒的改造後,已經摻入了陰陽五行之類的玩意,構成了一個“天人合一”的體係。按照這個體係,人道即天道。天尊地卑,所以君尊臣卑,官尊民卑,父尊子卑,夫尊妻卑,皇帝理所當然地占有宇宙秩序中的最高地位,這當然很對帝國的胃口。
請在百度搜索fengyao,就能找到我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