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節 集權再集權2(1 / 1)

這可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唐解放思想,結果放縱了軍人,引來殺身之禍;宋加強集權,結果限製了軍隊,喪失抵抗能力。帝國製度的左右為難,由此可見一斑。

於是到了明清兩代,最高當局就覺得必須進行製度的改革。

改製是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的,此人也是一個集權主義者。他的統治手段,也可以概括為四句話:厲行集權製度,提高專製權威,屠殺文武功臣,整頓地方吏治(請參看周穀城《中國通史》)。這就比趙匡胤厲害多了。趙匡胤不過奪了武將的權,而代之以文官,朱元璋則還要奪文官的權。我們知道,明代原本是有宰相的,明代的宰相叫丞相。明代也原本是有相府的,明代的相府叫中書省。但是,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借左丞相胡惟庸“謀逆”一案發難,撤銷中書省,不再任命丞相,皇帝直轄六部。清人入關以後,承襲明製,也不設宰相職務,從秦漢開始實行了一千六百年的宰相製被徹底廢除。這是一個重大的變革。

取代“宰相製”的是“閣臣製”。所謂“閣臣”,其實就是皇帝的政治秘書。因為這些高級秘書來自翰林院,辦公的地點則或在殿(如武英殿),或在閣(如文淵閣),故被稱為“殿閣大學士”,也叫“閣臣”。這些人,民間尊稱為“閣老”,皇帝則稱其為“輔臣”。事實上,閣臣的任務也是輔佐皇帝處理國務,同原先的宰相差不太多,所以民間仍視“入閣”為“拜相”,稱“閣老”為“相爺”,視“閣臣”為“相國”。明代和宋代一樣,也是文臣統兵。朝廷重臣出則為將帥,入則為閣輔,這就叫“出將入相”。其實閣臣與宰相並不能相提並論。第一,曆代宰相都有相府(比如漢代的丞相府、太尉府、禦史大夫府,唐代的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府中有僚屬,府下有部委。比如唐代的尚書省,明初的中書省,均統攝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閣臣卻沒有自己的行政機構,也不能直接指揮六部。後來,為了提高閣臣地位,以六部尚書充任閣臣,事情自然又另當別論。但這是人事,不是製度。第二,宰相官居一品,位極人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閣臣則品秩不一,明成祖朱棣時品級最低的一個閣臣竟隻有從七品(副縣級)。所以,要提高閣臣地位,就隻有加銜,比如“太師上柱國特進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地位就高得嚇人了。第三,宰相有行政權和執行權,許多事情都可以按照既定方針自作主張,先斬後奏,甚至斬而不奏。這也是閣臣望塵莫及的。當然,明代的某些閣臣,尤其是內閣首輔,實際權力也非常之大。比如嚴嵩、張居正,就被史家稱為“有相權而無相位”。不過這兩個人在後世也頗受批評,因為他們越權越位,身為閣臣卻做了宰相的事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