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節 集權再集權3(1 / 1)

然而就連這樣的“閣臣”,後來也被雍正皇帝“束之高閣”,成為“榮譽職務”。真正管事的,則是所謂“軍機大臣”。軍機大臣每天都要麵見皇帝,商量軍國大事。皇帝的命令則以軍機大臣的名義下發,稱為“廷寄”。外麵的奏章也由軍機直達禦前,不必通過內閣,“軍機處”成了最高權力機關。當然這是後話,回頭再說。

明代專製與集權的另一“特色”,是“廠衛製度”。廠,就是東廠、西廠;衛,就是錦衣衛。錦衣衛原本是禦林軍。明成祖朱棣篡權以後,為了加強專製統治,特命其兼管巡察緝捕和刑獄,可以不經法司,任意處置人犯,用刑極其殘酷,以至於京城居民一見白皮靴來(當時錦衣衛軍官都穿白皮靴),無不大驚失色,避之唯恐不及。然而朱棣猶嫌不夠,又於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設立“東緝事廠”,簡稱“東廠”,由太監提督,專事緝拿“大逆不道”和“妖言惑眾”者。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明憲宗朱見深又增設“西廠”,也由太監提督,同樣是捕風捉影,濫施暴刑,屠殺無辜,大量製造冤假錯案。東廠、西廠(此外還有一個專為宦官劉瑾所設為期極短的“內廠”)、錦衣衛,就構成了明代專製統治的極權手段;而所謂“廠衛製度”,則成為特務統治的代名詞。

可惜,朱棣之流發明的“廠衛製度”,並未能保住他們的江山。國號中既有日又有月的大明,還是在內外交困中嗚呼哀哉。接下來的王朝,就是大清。清和元,都是所謂外族入主中原。但他們的做法和命運,卻頗不相同。總體上說,元人的統治是不太成功的。他們的許多做法,也不算高明。比如把天下臣民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等,就隻能引起強烈的反抗。何況元世祖忽必烈的中原稱帝,從來就沒有得到過蒙古大本營的承認。所以明軍北伐,勢如破竹,元順帝妥?帖睦爾幹脆放棄抵抗,半夜打開北京城門,一口氣跑回了大草原。這樣看來,所謂大元,隻能算是一個強悍的遊牧民族跑到中原來過了把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