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王朝的主要領導人就兩樣了。他們不但認同甚至醉心於漢文化,而且幾乎是把帝國製度的精髓都琢磨透了的。的確,正如黃仁宇先生所說,滿清君主之符合中國傳統,遠遠超過前朝本土出生的帝王;而他們所能行使之職權,也勝於曆朝曆代(請參看《中國大曆史》)。我猜想,這大約是因為他們能夠將軍事集權的經驗,成功地運用於政治集權;又能夠將漢民族創造的文化,靈活地運用於自己建立的王朝,並能在兩方麵都避免其不足。且看他們如何動作。
首先,清代統治者明確宣布,皇權的行使(包括親王攝政、太後垂簾)和皇位的繼承(是立嫡、立長,還是立賢)純屬皇室家務,不容外人(主要指漢人)置喙。這就避免了朝中大臣為這些決定是否合乎禮法爭論不休,而漢家那些理學大臣偏偏又對此特別熱衷。實際上,大明王朝就是在諸如此類的爭論中活活拖死的。清人的決定,顯然吸取了明亡的教訓。但他們能夠公然不顧曆朝曆代“君臣共治”的傳統,將朝臣排斥於這些重大決策之外,則無疑得益於他們是滿人,可以不管漢人的那一套。其次,他們規定,滿族王公勳貴包括皇帝的父輩,在皇帝和太後麵前一律自稱“奴才”,這就杜絕了所有“自己人”的“不臣之心”和“非分之想”,而那些八旗領袖、親王郡王們可曆來都是桀驁不馴的。事實上,清王朝建立之初,八旗旗主權力極大。由他們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甚至淩駕於皇帝之上,順治帝、康熙帝都曾受到鉗製。這時,光講“君君臣臣”那一套是不行的,因為那是漢人的東西,必須用滿族傳統來包裝。漢人稱臣,滿人稱奴,一朝兩製,就把這個問題解決了。
第三,他們發明了“秘密建儲製”,即皇帝生前不再冊封太子,隻指定接班人,但秘而不宣,藏之高閣,皇帝駕崩以後才由顧命大臣當眾宣布。這就避免了儲君搶班奪權,太子結黨營私,諸王陰謀奪嫡一類事端的發生。有此基礎,他們放手讓皇子皇孫、貝勒貝子參政議政,甚至代管部務,這顯然又是吸取了前明皇族隻會享受太平,不能保家衛國的教訓,確保了皇室的堅強有力,應該說是煞費苦心,也算周密細致。問題是帝國製度此時已經走到了盡頭,而大清帝國最後幾個皇帝,是連兒子也生不出的。建儲製度設計得再好,又能如何呢?
不能說趙匡胤、朱元璋,以及清代統治者們的政策沒有用。宋以後,鴉片戰爭以前,確實不再有藩鎮割據和權臣謀逆,不再有地方勢力的尾大不掉。然而帝國也從此變得死氣沉沉,了無生機,再也煥發不了生命活力。結果,宋亡於元(蒙古人),明亡於清(女真人),清則差一點亡於來得更遠、武力也更強的“洋人”。所謂“寧贈友邦,不與家奴”,不過是阿q式的自欺欺人。王朝,還是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