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終結》 集權,再集權(1)(1 / 1)

集權,再集權

曆史的經驗總是會引起注意,前車之覆也理所當然地是後車之鑒。然而,作為集權主義者,尤其是那些傾向於專製和獨裁的“雄略之主”,幾乎沒有一個人會認為前朝的覆滅乃是因為過度的集權。他們隻會得出相反的結論。因此,他們的吸取教訓,也隻能是專製、專製、再專製,集權、集權、再集權。

宋、明、清三朝的情況,大體如此。

北宋帝國的鞏固政策,周穀城先生概括為四句話:集兵權於中央,以文臣知州事,提高監察之權,優待被征服者(《中國通史》)。宋太祖趙匡胤是軍人出身。他能夠當上皇帝,就因為他握有兵權。他比誰都知道軍隊的重要和危險。因此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確保他自己和他的子孫後代絕對能夠指揮軍隊,而不是軍隊指揮他們。這件事甚至被說成一個具有戲劇性的故事---杯酒釋兵權。但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而是表現為一係列的措施。

宋代的軍隊,大體上可以分為四類:禁軍、廂軍、鄉兵、藩兵。禁軍就是中央軍,也是帝國的“精銳部隊”;廂軍就是地方軍,即諸州之兵;鄉兵則是雜牌軍,甚至是鄉勇、團練之類;至於藩兵,大約連有組織的民兵都算不上,隻能算是散兵遊勇,因此史家也有不把藩兵計算在內的。顯然,諸軍之中,最重要的是禁軍。宋太祖奪回來的,就是這一部分的兵權。奪回來以後,全部集中在京師,統一指揮,統一操練,統一調動,並指派最優秀的教官(《水滸傳》所謂“八十萬禁軍教頭”,大約就是此類人物)。其中最精銳的“帝國衛隊”,皇帝還要親自檢閱。禁軍根據國家需要輪流調往各邊陲重鎮,且三年調防一次。統軍的將領,一律由中央政府任命的文官擔任。這些文官,也是要輪值的。鎮州的廂軍,也要調防。總之,練兵的不帶兵,帶兵的不統兵。地方上沒有常駐的部隊,部隊上沒有常任的將領。這就叫“兵無常帥,帥無常師”(部隊沒有常任的指揮官,指揮官沒有常屬的部隊)。這當然有好處。最大的好處,就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把國家的軍隊變成自己私人的軍隊。要知道安祿山之流之所以能夠造反,就因為軍隊是他們自己的,手下的將士隻認統帥,不認皇帝。一旦統帥有心謀反,頃刻之間就會大起禍端。即便一時不反,像中晚唐的節度使那樣擁兵自重、尾大不掉,也是朝廷的心腹之患。所以,有宋一朝,防兵如防賊,絕不允許出現兵權大於皇權的可能。實際上嶽飛之所以被殺,就因為他有“嶽家軍”,還有一個很不合適的口號“撼山易,撼嶽家軍難”。這就犯了趙宋王朝的大忌。更何況這時的趙宋,又是一個搖搖欲墜的逃命王朝,豈能不神經過敏,必欲去之而後快?說到底,秦檜其實不過幫趙構去了一塊心病而已,正所謂“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文征明《滿江紅》)。不過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像這樣上下脫節,毫無凝聚力的軍隊,在戰爭中能不能奮勇當先,所向披靡,卻又是一個大問題。兵權是奪回來了,但軍隊也廢掉了。事實上,有宋一代,也幾乎被公認為是戰鬥力最弱的一個王朝。不但並無能力收複失地,最後連半壁江山也保不住;而讓寡婦上陣打仗,將軍徒喚奈何的故事,大約也隻能在這個朝代上演。

這可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唐解放思想,結果放縱了軍人,引來殺身之禍;宋加強集權,結果限製了軍隊,喪失抵抗能力。帝國製度的左右為難,由此可見一斑。

於是到了明清兩代,最高當局就覺得必須進行製度的改革。

改製是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的,此人也是一個集權主義者。他的統治手段,也可以概括為四句話:厲行集權製度,提高專製權威,屠殺文武功臣,整頓地方吏治(請參看周穀城《中國通史》)。這就比趙匡胤厲害多了。趙匡胤不過奪了武將的權,而代之以文官,朱元璋則還要奪文官的權。我們知道,明代原本是有宰相的,明代的宰相叫丞相。明代也原本是有相府的,明代的相府叫中書省。但是,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借左丞相胡惟庸“謀逆”一案發難,撤銷中書省,不再任命丞相,皇帝直轄六部。清人入關以後,承襲明製,也不設宰相職務,從秦漢開始實行了一千六百年的宰相製被徹底廢除。這是一個重大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