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終結》 集權,再集權(2)(1 / 1)

取代“宰相製”的是“閣臣製”。所謂“閣臣”,其實就是皇帝的政治秘書。因為這些高級秘書來自翰林院,辦公的地點則或在殿(如武英殿),或在閣(如文淵閣),故被稱為“殿閣大學士”,也叫“閣臣”。這些人,民間尊稱為“閣老”,皇帝則稱其為“輔臣”。事實上,閣臣的任務也是輔佐皇帝處理國務,同原先的宰相差不太多,所以民間仍視“入閣”為“拜相”,稱“閣老”為“相爺”,視“閣臣”為“相國”。明代和宋代一樣,也是文臣統兵。朝廷重臣出則為將帥,入則為閣輔,這就叫“出將入相”。其實閣臣與宰相並不能相提並論。第一,曆代宰相都有相府(比如漢代的丞相府、太尉府、禦史大夫府,唐代的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府中有僚屬,府下有部委。比如唐代的尚書省,明初的中書省,均統攝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閣臣卻沒有自己的行政機構,也不能直接指揮六部。後來,為了提高閣臣地位,以六部尚書充任閣臣,事情自然又另當別論。但這是人事,不是製度。第二,宰相官居一品,位極人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閣臣則品秩不一,明成祖朱棣時品級最低的一個閣臣竟隻有從七品(副縣級)。所以,要提高閣臣地位,就隻有加銜,比如“太師上柱國特進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地位就高得嚇人了。第三,宰相有行政權和執行權,許多事情都可以按照既定方針自作主張,先斬後奏,甚至斬而不奏。這也是閣臣望塵莫及的。當然,明代的某些閣臣,尤其是內閣首輔,實際權力也非常之大。比如嚴嵩、張居正,就被史家稱為“有相權而無相位”。不過這兩個人在後世也頗受批評,因為他們越權越位,身為閣臣卻做了宰相的事情。

然而就連這樣的“閣臣”,後來也被雍正皇帝“束之高閣”,成為“榮譽職務”。真正管事的,則是所謂“軍機大臣”。軍機大臣每天都要麵見皇帝,商量軍國大事。皇帝的命令則以軍機大臣的名義下發,稱為“廷寄”。外麵的奏章也由軍機直達禦前,不必通過內閣,“軍機處”成了最高權力機關。當然這是後話,回頭再說。

明代專製與集權的另一“特色”,是“廠衛製度”。廠,就是東廠、西廠;衛,就是錦衣衛。錦衣衛原本是禦林軍。明成祖朱棣篡權以後,為了加強專製統治,特命其兼管巡察緝捕和刑獄,可以不經法司,任意處置人犯,用刑極其殘酷,以至於京城居民一見白皮靴來(當時錦衣衛軍官都穿白皮靴),無不大驚失色,避之唯恐不及。然而朱棣猶嫌不夠,又於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設立“東緝事廠”,簡稱“東廠”,由太監提督,專事緝拿“大逆不道”和“妖言惑眾”者。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明憲宗朱見深又增設“西廠”,也由太監提督,同樣是捕風捉影,濫施暴刑,屠殺無辜,大量製造冤假錯案。東廠、西廠(此外還有一個專為宦官劉瑾所設為期極短的“內廠”)、錦衣衛,就構成了明代專製統治的極權手段;而所謂“廠衛製度”,則成為特務統治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