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宮人累——宮廷對食和魏忠賢的興衰沉浮(3)(1 / 3)

當然,魏忠賢也不是一無是處。從他的表現看,魏忠賢有兩大優點:第一是記憶力不錯。即使五十多歲了,魏忠賢還是能記住那麼多的政務和人事,而且根據旁人的轉述作出準確判斷。第二是處事果斷,隻要是他認準的事情或者必須作出選擇的時候,魏忠賢不會猶豫,迅速作出決策,很有當年在肅寧賭博時有血性、敢擔當的模樣。

這兩點不是學校教育的必然產物,農夫走卒都可能具備這兩大優點。

魏忠賢很自信地開始發號施令了。

遺憾的是,魏忠賢麵臨的大明王朝正在飛速下滑,就像是一艘千瘡百孔的船航行在驚濤駭浪中一樣危險。魏忠賢樸素的兩大優點並沒有給他帶來什麼政績,沒有遏製住關外女真勢力的崛起和挑釁,沒有鎮壓住中原星星點點的農民起義,更沒有處理好朝廷內部的黨爭。

即便是要拍魏忠賢馬屁的人都感到棘手,因為魏公公的政績幾乎等於零,想拍馬屁也找不到由頭啊。

執政一段時間後,魏忠賢除了加強集權和不斷擺闊以外,對朝政沒有絲毫貢獻,於是反對的浪潮開始湧起。蜂起攻擊魏忠賢的主要是東林黨人。東林黨人以綱常倫理自詡,以氣節操守相互激勵,本來就看不慣憑借宮廷裙帶關係幹政的“閹宦小醜”,早就對魏忠賢憋著一肚子氣。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東林黨幹將、副都禦史楊漣上疏痛斥魏忠賢的24條大罪,揭發魏忠賢的大奸大惡。義士和清流們,紛紛上書控告魏忠賢。

魏忠賢第一次麵對舉朝的反對。他在慌張之餘,興許還覺得有點委屈。魏忠賢處理政務很辛苦,很認真,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怎麼就沒有人體諒,沒有人理解呢?而且魏忠賢也對自己的能力有那麼點信心,不相信自己把所有的事情都搞砸了,總不會招致那麼多峨冠博帶的士大夫的口誅筆伐吧?

魏忠賢著了慌,隻想到一個應對之策,就是向皇帝朱由校哭訴忠心、陳述事情的前因後果。客氏也在一旁為他辯解。朱由校本來就信賴他們,如今經兩人陳述,更加確信魏忠賢是忠誠的、正確的,是遭到了朝臣的打擊。明朝皇帝和朝臣的關係一直很緊張,從開國皇帝朱元璋開始到末代崇禎皇帝為止,皇帝和朝臣都相互猜忌——不然也就不會有廠衛特務機關了。皇帝普遍不信任大臣而偏向太監,朱由校又是個對朝政毫無興趣,和魏忠賢一樣對朝臣的語言方式一竅不通的皇帝,就更加不相信楊漣等人的控告而相信魏忠賢了。魏忠賢在大臣們的猛烈攻勢過後,安然無恙。朱由校對控告的奏折先是扣住不放,再接到就下詔書痛責,最後誰再控告就直接打板子。

情形準確無疑地表明,隻要朱由校在,魏忠賢的地位就巋然不動。

看明白了這一點,大臣中的一些人就蠢蠢欲動了。和崇尚名節操守的東林黨人不同,文人大臣中難免有些鑽營取巧、卑鄙無恥的小人。魏忠賢儼然是一棵大樹,樹下好乘涼,開始陸續有小人投到魏公公門下。最先主動投靠的就是官至內閣大學士的顧秉謙和魏廣微。

顧秉謙投靠後分化拆散了在朝中居多數的東林黨人,魏廣微不僅無恥而且下流。因為年紀大了,他不好意思認魏忠賢做幹爹,拐著彎地讓兒子認魏忠賢當幹爺爺,巴結魏忠賢。魏忠賢還叫魏四的時候,女兒被賣後不知下落。現任川貴總督張我續發現府裏有個婢女姓魏,一查是魏忠賢的本家女子,趕緊把魏姓婢女稱為“魏夫人”,地位放在正妻之上,到處張揚,仿佛自己就是魏忠賢的“準女婿”。天啟四年以後,魏忠賢勢力開始膨脹成一個大的政治集團。其黨羽逐步占據了朝野上下的要職。由於黨羽爪牙太多,民間將他們細分為“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等。魏忠賢像農村大家庭的家長一樣管理著黨羽,基本上是黨同伐異,隻要是自己人一律袒護提拔,隻要不是自己人一律監視打壓。東林黨的左光鬥、楊漣、高攀龍、周宗建、黃尊素、李應升等人相繼遇害。東林書院被全部拆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