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出於亂世(1 / 3)

——趙匡胤的青年時代

觀《宋史》太祖本紀,其高祖趙朓直至其祖父趙敬等人,自唐代起都是縣令、刺史等類文官,直到其父趙弘殷,才在後周年間因軍功得獲“敬左驍騎衛上將軍”的軍號。如果喜歡本小說,請推薦給您的朋友,記住我們的網址www.jlgcyy.com五代亂世,趙弘殷因受當時的大軍閥“趙王”王鎔指派,率五百鐵騎馳援後唐莊宗,揚名立萬,為莊宗所愛,榮升為禁衛軍軍官。此後,五代數姓更迭,趙弘殷依恃有馬有槍,不僅沒有在改朝換代的過程中被“清洗”,官還越做越大。後周顯德年間,趙弘殷已“累官檢校司徒、天水縣男”,與其子趙匡胤“分典禁兵,一時榮之”。老趙盛年之際暴病而死,獲贈“武清軍節度使、太尉”榮銜。可以揣見,趙弘殷以上數世祖曾為縣市級文官的曆史也是編排而出。五代亂世紛紜,英雄切莫問出處,隻要力氣大腦子活能上馬掄刀使大槍,封王封侯倒是件容易的事情。趙弘殷長年生長軍中,不僅自己一刀一槍博得功名,帶攜兒子輩也在“革命大熔爐”健康成長,成為塊好鋼。最最關鍵的是,趙匡胤、趙匡義(光義)兄弟自少至長在禁軍中長大,叔叔大爺兄弟輩的軍中同袍情誼,成為日後“陳橋兵變”中最得力的人員基礎。趙匡胤乃趙弘殷第二子,生於洛陽夾馬營,其母杜氏。不必細說,真龍誕生,自然是“赤光繞室,異香經久不散”,就連娃娃新生兒黃疸,也被史家繪聲繪色描述為“體有金色,三日不變”,擱現在,如此嚴重的黃疸,得讓父母添愁不少。趙匡胤得了天下,老媽一倒咕昔日情景,才知道兒子是“金龍”轉世投胎。青少年時代,趙匡胤還有兩件事讓時人稱異:一是曾身騎一匹頑劣烈馬,鞍勒不施,疾馳於城上斜道,“額觸門楣墜地,人以為(趙匡胤)首必碎”,不料小夥子拍拍身上土,一躍而起,毫毛無傷;二是與戰友在房子裏賭錢,有兩隻鳥在外麵啼鳴,趙匡胤想吃烤雀,出門捉鳥,剛剛出門,房子忽然倒塌——兩件“傳奇”,細分析也是稀鬆平常:騎馬頭碰門楣,可能是武將頭盔上的鐵尖拌擋,讓趙匡胤跌落於地,否則,其人再神,也抵不過物理定律;人剛出屋牆就塌,也屬小概率事件,幾乎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見幾次。無論如何,人要成了名,啥事都可以憑空附會,何況是開三百多年宗國基業的君王。

趙匡胤青年時代,英雄逢時,正趕上五代最後一位英明帝君周世宗,有幸跟從這位“偉大領袖”東征西殺,得顯威名。其成名一戰,當屬周世宗登基後禦駕親征北漢劉崇的巴公原之役。當時,北漢軍人數占優,後周軍中又有右翼戰陣的軍將逃跑、投降,萬分危急時刻,當時的趙匡胤雖隻是禁衛軍中級將官,表現十足英勇,向同伴大呼:“主危如此,吾輩怎能不誓死以戰!”並與當時禁衛軍統將張永德各率兩千兵馬,奮勇破敵。關鍵之時,周世宗柴榮臨危不懼,手下又有趙匡胤、張永德這樣的軍將,最終大敗北漢軍,使得一旁觀戰的北漢“盟軍”契丹軍見景奪氣,也逃遁而去,後周軍隊終於取得此次戰役的全勝。戰後,周世宗立封趙匡胤為“殿前都虞侯、領嚴州刺史”。而後,趙匡胤又從周世宗征討南唐,平揚州,下壽春,得泗州,都有他“厚道”的大臉閃現,威震江南。周世宗北征,趙匡胤也是一馬當先,“及莫州,先至瓦橋關,降其守將姚內斌,戰卻數千騎”,一平關南之地。

眼開後周軍很快要收複燕雲之地,天不佑人,周世宗柴榮忽得暴疾,不得不擁眾返回汴京。英雄大業,半途而廢。回軍途中,周世宗支撐病軀閱示文件,忽然發現一個韋編袋子,裏麵有一塊三尺長的木板,上有“點檢做天子”五個字。古人迷信,周世宗認為這是“天示”,馬上想到自己的姐夫——時任禁軍統師的“殿前都點檢”張永德,立馬下詔免去張姐夫的點檢一職,轉委平時看上去老實厚道又曾立戰功的趙匡胤為殿前禁軍統師。周世宗猜疑自己姐夫張永德軍內外黨羽眾多,可能在自己死後危及兒子的帝位。趙匡胤寒人軍校出身,應該沒有為人擁戴纂位的資格。周世宗聰明一世,糊塗一時,他忘記了五代數位皇帝皆是軍頭出身,其父(姑父)郭威也是因軍士擁戴而移後漢國祚。“點檢做天子”的木牌,百分百是趙匡胤等人製作,不過,他們當時的初衷可能隻是想“陷害”張永德,免得周世宗死後他因手中有禁兵而於宮中坐大,至於後來“趙點檢”終作天子,倒是“弄拙成巧”的稀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