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出於亂世(2 / 3)

周世宗帝死後,其第四子梁王柴宗訓即位,是為後周恭帝,時年七歲。轉年春天,周恭帝還未及改元,周世宗棺柩剛剛入土兩個多月,真正屍骨未寒,本來要率兵北征契丹的趙匡胤兄弟自導自演大戲,在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加身,趙“點檢”果真做成了“天子”。

史臣們好玩,編造得有模有樣,在他們筆下,趙匡胤完全是帝位天上掉下來,事先毫不知情:

北漢結契丹入寇,命(趙匡胤)出師禦之。次陳橋驛,軍中知星者苗訓引門吏楚昭輔視日下複有一日,黑光摩蕩者久之。夜五鼓,軍士集驛門,宣言策點檢為天子,或止之,眾不聽。遲明,逼寢所,太宗(趙光義)入白,太祖(趙匡胤)起。諸校露刃列於庭,曰:“諸軍無主,願策太尉(趙匡胤)為天子。”未及對,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即掖太祖乘馬。太祖攬轡謂諸將曰:“我有號令,爾能從乎?”皆下馬曰:“唯命。”太祖曰:“太後、主上,吾皆北麵事之,汝輩不得驚犯;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淩;朝廷府庫、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賞,違即孥戮汝。”諸將皆載拜,肅隊以入。副都指揮使韓通謀禦之,王彥升遽殺通於其第。太祖進登明德門,令甲士歸營,乃退居公署。有頃,諸將擁宰相範質等至,太祖見之,嗚咽流涕曰:“違負天地,今至於此!”(範)質等未及對,列校羅彥環按劍厲聲謂(範)質等曰:“我輩無主,今日須得天子。”(範)質等相顧,計無從出,乃降階列拜。召文武百僚,至晡,班定。翰林承旨陶穀出周恭帝禪位製書於袖中,宣徽使引太祖(趙匡胤)就庭,北麵拜受已,乃掖太祖升崇元殿,服袞冕,即皇帝位。遷恭帝(周世宗的七歲兒子柴宗訓)及符(皇)後於西宮,易其(恭帝)帝號曰鄭王,而尊符(皇)後為周太後。

仔細推敲陳橋兵變,其實很好破解其中秘密:其一,出京大軍忽然返回,趙匡胤好哥們、時任殿前指揮使的石守信大開城門,眾人順利入城。如果真是沒有預謀的“事起蒼猝”,不會有哪個將軍這麼大膽不顧九族性命開城納“叛軍”;其二,後周朝中大臣範質等人被挾迫拜見“新天子”,趙匡胤還指天劃地表示自己“冤大頭”,周世宗昔日的得力文臣陶穀卻能即時從袖中拿出早就寫好的“禪位詔”,語意清晰,文采斑爛,沒有軍頭們事先許諾給美官做,陶學士不會這麼從容不迫。當然,畢竟後來兩宋帝君待人不薄,後世才沒怎麼拿此事鋪陳作文章。其實,老趙這一陰險毒招,比當年曹孟德要黑得多。

由於趙匡胤在後周曾任歸德軍節度使,治所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因而定國號為“宋”。

後周恭帝便被宋朝改封為“鄭王”。十三年後,柴宗訓二十歲出頭,即“發病”而死,估計是被宋室暗害,趙匡胤又演一出,“聞之震慟”,諡曰“恭皇帝”,把小夥葬在其父陵側。周世宗有七個兒子,除老大、老二、老三被後漢隱帝殺掉,老六柴熙謹已在宋初不明不白死掉,老五柴熙晦、老七柴熙讓皆“不知其所終”,估計也都被趙宋派人弄死。直到宋仁宗嘉祐四年,才下詔有司取閱柴氏譜係,“於諸房中推最長一人,令歲時奉(後)周祀。”所以,一般人皆為《水滸傳》或其他民間演義所誤,以為柴進是後周皇帝的嫡係子孫,還一直獲封“一字並肩王”什麼的,完全是小說演義誤導人,柴榮並無直係後代得活世上。當初,為了防止唐末以及五代諸朝藩鎮推翻皇帝的“悲劇”重演,周世宗想方設法削弱藩鎮的兵力,重金招募強兵猛將入京城守衛帝室。結果,柴世宗死後,帝位未失於強藩,卻被禁衛軍頭子撿走,天算人算,防不勝防。可悲!可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