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筠大敗之後,隻能逃入澤州城內,憑城固守。不久,禦駕親征的趙匡胤趕至城下,很想親眼觀看他當皇帝後的第一功。皇帝親自督戰,宋軍士氣倍增,肉薄登城,終於攻陷澤州。李筠長歎一聲,投火而死。宋軍入城後,順便還生俘了北漢的“宰相”衛融。澤州已下,守衛潞州老巢的李筠之子李守節馬上投降,其父不為宋朝“忠臣”,其子卻甘為新朝“順子”。趙匡胤心情很好,赦之不殺,委任李守節為單州團練使(小夥子沒過幾年不明不白就死了,年僅三十出頭,應該不是什麼善終)。
攻殺李筠,確實起到了“殺雞給猴看”的作用,後周朝原先占據一方的節度使們,如成德節度使郭崇、保義節度使袁彥、建雄節度使楊延璋、安國節度使李繼勳等人,紛紛單騎來朝,無論真心還是假意,都不得不向大宋稱臣。
收拾完李筠,趙匡胤的目光馬上轉向下一個目標:淮南節度使李重進。
李重進是後周太祖郭威的親外甥,從血統上講,他實際比起後周世宗柴榮(郭榮)更接近“帝係”,因為柴榮隻是郭威妻子的侄子,與老郭沒有直接的血統關係。後周世宗柴榮在世時,李重進就與柴榮的姐夫張永德爭權,二人明爭暗鬥,搞得不亦樂乎。“點檢做天子”那塊木牌,當時大多數人都懷疑是李重進派人故意放置以陷害張永德。鷸蚌相爭,漁人得利。張永德被削奪禁軍職權,李重進也沒撈到大便宜,後周小皇帝剛上台,大臣範質等人就一紙詔書把他打發到了京城以外的揚州做節度使。李重進折騰半天,與張永德爭權奪利,反而最終讓“趙點檢”做了天子,典型的偷雞不成蝕把米。當然,到底是老李還是老趙落井下石鼓搗那塊“點檢做天子”的木牌,也是千古之謎,誣陷他人的匿名信,自古至今,誰都不會主動承認。
趙匡胤稱帝後,馬上下詔,準備讓老戰友韓令坤取代李重進的位置。“(李)重進請入朝,帝(趙匡胤)賜詔止之”,老李愈加心中犯疑。李筠起兵,李重進派帳下親吏翟守珣懷密信前往交結。翟守珣沒去見李筠,反而拿著密信到汴梁見趙匡胤。當時,趙匡胤惟恐“二凶並發”,二條戰線上打仗,任誰都心中無底。於是,趙匡胤便厚賜翟守珣,讓他回去勸說李重進“未可輕發”。猶疑之間,李筠已被平滅。
平李筠之後,趙匡胤就不再客氣,正式下詔徙李重進為平盧節度使,並派中使陳思誨“賚鐵券往賜,以慰安之。”李重進這才醒過味來,軟禁陳思誨,扯旗舉兵。同時,他派人向南唐求援。可惜,南唐中主李璟先前被周世宗柴榮打怕了,從心理上畏懼中原政權,“不敢納”,李重進隻得單軍起事。
有了上次平定李筠的勝利,趙匡胤膽氣倍增,再一次禦駕親征。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十一月,宋太祖“發京師,百官六軍並乘舟東下”。“十一月,丁未,次揚州城下,即日拔之”。勝利之師,百戰兵將,揚州如此牢固堅城,一天竟然就被攻下,可見李重進起兵是多麼的荒唐。城陷後,有人勸李重進殺掉中使陳思誨,老李也不失厚道,“吾今舉族將赴火死,殺此何益!”言畢,闔家自焚。陳思誨旋為亂兵所殺。趙匡胤君臨揚州,人主之氣頓濃,露出猙獰麵目,“戳(李重進)同謀者數百人”,把沒有自焚死的李重進兄弟和兒子皆送鬧市砍頭。
殺了李重進之後,宋太祖當時還真想一鼓作氣,平滅南唐。南唐主李璟確實害怕,忙遣其重臣嚴續、馮延魯等人分數批來“犒師”、“買宴”,大獻殷勤。趙匡胤在揚州接見南唐使臣馮延魯,雞蛋裏挑骨頭,找碴尋釁,厲聲責問:“汝國主(李璟)何故與叛臣(李重進)交通?”
馮延魯不卑不亢,回答說:“李重進當時派密使,就住在我家。我們國主派人對他說:‘大丈夫失意而反,世亦有之,但應視地利天時。當初中朝皇帝(趙匡胤)受禪之際,人心未定。上黨亂起(指李筠起兵),您應該彼時作反。如今,人心已定,卻想以數千烏合之眾抵抗天下精兵,即使韓信、白起複生,也無成功之理。因此,唐國有兵有糧,不敢相資。’正因為我們國主不出援兵,李重進才這麼快就兵敗。”
趙匡胤碰了個軟釘子,低首沉吟片刻,又蠻橫言道:“雖如此,諸將皆勸吾乘勝渡江,你以為如何?”
馮延魯躬身又是一禮,朗言道:“李重進自謂天下雄傑,陛下您神威一至,一戰即滅;南唐小國,確實難敵天威神軍。但是,本國侍衛數萬,皆先主(李昇)親兵,誓同生死,陛下如不惜數萬將士性命與之血戰,可能會成功。此外,大江天塹,風濤不測,假如大宋天兵進不能克城,退又缺軍資,想必事情不是特別好辦。”一席話,貌似謙恭,實則勃勃不屈。言外之意,你老趙別太得勢不饒人,你有天時我有地利,萬眾一心,勝負還真說不定。
趙匡胤也笑。“聊戲卿耳,豈聽卿遊說耶!”審時度勢,國家新建,攻打南唐根本沒有把握,宋太祖暫時息滅一鼓作氣的殺心。雖如此,憂懼之下,加上先前周世宗在世時被迫“蹙國降號”,南唐中主李璟過了半年多就“憂悔而殂”,其子李從嘉襲位,改名李煜,是為大名鼎鼎的南唐李後主。
雖然搞掂了二李之叛,宋太祖心中仍舊嘀咕。老趙人是宋朝開國主,精神上還屬五代亂世,對於帝王易姓,他本人比誰都有更切身的感受。一日閑暇,他召智囊趙普,問道:“自唐末至今數十年,帝王換了八家,戰鬥不息,生民塗炭,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吾欲息天下之兵,立國家長久之計,又怎樣入手去做呢?”趙普雖號稱“半部《論語》治天下”,不是什麼大儒,可亂世之中他這種半吊子知識分子最切實際,進言道:“陛下您能言及此事,真乃天下蒼生之福!世道紛亂,皆因方鎮太重,君弱臣強。如果想安定天下,隻有先從方鎮大將下手,收其兵,奪其權,製其錢糧,如此,天下自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