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聽,李德全竟和他的一個部下有親戚,他那個部下的妻子是李德全的堂姐。果然是天賜良緣,剛遇見一個稱心如意的女子,馬上就有了一個紅娘來成全這稱心如意。有李德全的堂姐牽線,馮玉祥和李德全認識了。
李德全的父親是個蒙古族牧民,迫於生計,從草原流浪到通州,做了碼頭工人。李德全8歲的時候,八國聯軍攻進北京,在對這個古老都城燒殺擄掠的同時,也刺激了當地教會的發展;兵荒馬亂中懍懍百姓無所依托,轉而渴求上帝的庇護,基督教信徒甚眾,李德全隨著家人也成了基督信徒。李德全的小學和中學,都是在美國基督教公理會創辦的貝滿女中就讀,後來又在教會的資助下,讀完大學,畢業後,為回報教會,李德全又回到貝滿女中教書,並任青年會總幹事。
生活是艱難的,卻也充滿感動,在艱難而感動、幸福並且疼痛的生活中,李德全成長為一個豪爽潑辣又剛毅質樸的女子。
可是,平民將軍馮玉祥怎麼跑去教堂參加基督信徒的聚會呢?因為他也信奉基督教。
少年時候,有一次,馮玉祥患病,去看中醫,郎中說他的病是“不良生活所致”,若要治療,須得付昂貴的醫療費。一個窮軍人,哪裏來的那麼多銀錢?再說,病因很使馮玉祥哭笑不得,他很清楚自己的品行,不良生活無從談起。馮玉祥又轉去教會醫院求醫,很快就痊愈了。為他治療的基督教醫生說:“你不必付錢。我隻要你記住,是上帝愛你,派我來為你治病的。”這件事給了馮玉祥很深的觸動。還有一回,那時馮玉祥率軍駐守河北保定,親眼看到保定天主教堂的外國傳教士全被逮捕,麵臨殺頭,其中有個女傳教士,提出請求,殺她一人,放了另一些人。她舍己為人的精神感動了馮玉祥。後來,馮玉祥就常去教堂聽講基督教義,被基督“博愛”所打動,遂由牧師施洗入教。
馮玉祥不僅自己信基督,還鼓勵他的士兵皈依基督教。長期生活於舊軍隊中的馮玉祥,熟知官兵有著吃喝嫖賭抽等諸種惡習,平時軍心渙散,戰時一盤散沙。他見基督教友不吸食鴉片、不飲酒嫖賭、各姊妹弟兄行“利他主義”,基督教這種對教徒嚴守戒律的要求,正可用來約束軍心,維護軍紀。基督教信仰的確給馮玉祥的部隊帶來了新麵貌,贏得了多方讚譽。《時代》周刊介紹他時,說他是“《聖經》拿在手上或者放在口袋裏,虔誠的基督徒”,“中國的基督教戰士,變烏合之眾為規矩之軍”。所以,人們又稱馮玉祥為“基督將軍”。
馮玉祥從信奉基督教,到科學地運用基督教,使西學能為我所用,不偏信、盲從,做到了“取人之長,濟己之短”,並不是基督教俘虜了馮玉祥,而是馮玉祥按照當時中國社會和革命的需要,利用了基督教的某些形式和與彼時相符的內容。
這個基督將軍,對李德全一見鍾情。他們有共同的信仰,恰好李德全又是個率真質樸的女子,他想不喜歡都難。
那時,李德全28歲,早過了豆蔻年華,可是,沒遇到意中人,她還遲遲未嫁。馮玉祥托她的堂姐來做紅娘,婚約很快定下,她素來欽佩馮玉祥,和自己欽佩的人結婚,當然是好的。
1924年2月19日,馮玉祥和李德全依著基督教禮儀舉行了簡單而樸素的婚禮。新郎馮玉祥穿著北洋軍閥的官服,新娘李德全穿淺藍色棉布大褂,頭披白紗,樸素大方。婚宴飯菜十分簡單,家常菜肴而已,連酒都沒有。這亦土亦洋、節儉又熱烈的婚禮,很符合馮玉祥的平民化作風,李德全也覺得滿意,她本就是個質樸的人。
第二天,一大早,馮玉祥和李德全就雙雙騎著高頭大馬,去了練兵場,參加部隊早操。全體官兵歡呼雀躍。誰見過又有誰聽說過,如此親和的長官和長官夫人?昨夜洞房花燭,芙蓉帳暖度春宵,今朝應是倍感春宵苦短不肯早起的吧。他們卻不!
後來,馮玉祥的女兒馮理達女士回憶說:“結婚後第二天,我父母親就雙雙騎著高頭大馬,參加部隊早操,在官兵中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