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就說了幾句,你就嫌我煩!”女兒的成績好,她出門也倍兒有麵子,所以也不去計較莊爸爸說的話。“好,是該獎勵。小琴,你想吃什麼,媽媽明天去給你買啊!”
一聽讓自己選菜,莊琴剛才被莊爸爸潑了涼水,拔涼拔涼的心終於活了過來。長長地睫毛忽閃忽閃,眼珠子滴流幾圈,心中打定主意,“媽,我要吃紅燒蹄髈,還有雞爪子。”
“好,好,明天媽媽起個大早,去給你買蹄髈。雞爪子就別吃了,你字寫的不好,再吃雞爪,小心以後都寫的跟雞爬過的一樣。還是給你買雞翅膀,做紅燒雞翅,好不好?”女兒寫的字總是忽大忽小的,軟趴趴沒有半點骨頭,家長會的時候,老師還跟她說過,讓莊琴在家好好練練字的。她聽人家說過,小孩子不能吃雞爪,吃了字就寫不好,不管是真是假,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好!”有些失望,但是雞翅也很好吃。小孩子的心思很容易分散,而莊琴更不是那種鑽牛角尖的性格。
晚飯,一家五口人圍坐,莊琴把自己的考試成績告訴外婆和舅舅,外婆和舅舅果然很用力的誇獎了她。
“唉,我們家小琴真聰明,舅舅給你零花錢啊,自己去買糖吃!”舅舅袁黎民從口袋裏掏出五毛錢,塞到小琴的手裏。
小琴還不會花錢,她也從來沒有拿到過錢,突然多了五毛錢“巨款”,既興奮又好奇。“謝謝,舅舅!”
“黎民,你這是幹什麼,好好的,給她錢做什麼。小琴又不會買東西,說不定過會就掉了。小琴,把錢給舅舅,你要吃什麼,媽媽給你買啊!”莊媽媽對自己兄弟的出手大方,很不以為意。都三十出頭的人了,還這麼大手大腳的,手裏沒點積蓄,怪不得到現在也沒談到朋友結婚。
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看著小琴從繈褓中的小嬰兒,長到蹦蹦跳跳的小女生,袁黎民一直把姐姐的女兒視如己出。“這是我給小琴的,掉了,也就掉了。小琴,愛吃什麼,自己買,不夠,舅舅再給你啊!”
莊媽媽一聽急了,有這麼教孩子的麼?這麼小就去花錢,長大了還不變成“浪當子”(地方方言)。“黎民,你怎麼教孩子這些呀?居然教她怎麼用錢,這不是在教壞她嗎?”
“阿姐,我怎麼教壞小琴了,不就給她五毛錢嗎?至於你這麼橫眉豎眼的說我麼?”花錢還用得著教?遲早都會用的。
“好啦,說夠了沒有,黎民不就給了小琴五毛錢嗎,有什麼好吵的。吃飯!”外婆在家經常擔任“救火隊員”的身份,她一張口,莊媽媽也不再揪著這五毛錢不放了。“我們小琴真聰明,考試成績這麼好,等會吃晚飯,外婆去給你買糖吃啊!”
“好,外婆,我要吃奶糖!”外婆最好了,經常帶她買好吃的。在她的心裏,外婆遠比父母的地位高。
一頓飯,在吵吵鬧鬧中結束。
……
……
飯後,外婆果然兌現諾言,帶著小琴去糖果店買了半斤奶糖。小琴從出生就由外婆撫養,到現在上了小學,也是跟外婆睡。
80年代,人們的生活依然純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外婆幫小琴洗完澡,自己擦完身,放下蚊帳,一大一小兩個身影抵足而眠。外婆緩緩的搖著一把大蒲扇,幫小琴扇風。自從得了這個寶貝外孫女,周婉晴一門心思撲在撫養孩子身上。到了夏天,用蒲扇驅趕悶熱;冬天,她把小琴冰冷的小腳抱在懷裏。這些年下來,她晚上從沒踏實的睡上一覺,總是半夜驚醒,起來看看小琴是否踢被子,為她掖好被角。但這個孩子給她的安慰,絕不是這些辛苦能掩蓋的,有些連子女都說不出口的話,對著小琴,她可以吐露自己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