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權高震主總是忌(1 / 2)

吳世寶丟了性命,李士群非但沒有兔死狐悲之感,反而認為自己終於卸下了一個大包袱,覺得渾身輕鬆。少了一個讓日本人和汪偽集團其他漢奸攻擊自己的口實,李士群又充滿信心地開展他的“事業”去了。他想走得更高更遠,給自己打造一條升官發財的金色大道,但他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日子將會越來越不好過。

由於整個太平洋戰場上的形勢起了新的變化,日本侵略者內外交困,麵臨著空前的危機,不得不調整其在華政策。其政策調整的核心就是進一步強化汪偽政權的“獨立自主”,以此欺騙中國人民,把中國納入其戰爭體係中,成為日本侵略者的糧倉和武器庫。

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日本侵略者和汪偽漢奸集團勾結在一起,接連作秀。日本政府向汪偽政權移交了其在華的部分權益,借以粉飾太平,籠絡人心。在這種情況下,李士群及其所控製的特工勢力就完全不符合日本侵略者和汪偽政權的“時需”了。尤其是日本人和汪精衛都想拉攏的一些大資本家對於李士群的所作所為極其不滿,讓他們有了把李士群也放棄的想法。

李士群的鼻子沒能嗅出這一變化的氣息,非但沒有收斂,反而在淪陷區裏和日本人爭起利來。

“清鄉”開始之後,“清鄉”機構就獲得了本屬於日本十三軍團控製的淪陷地區物資移動權力的一部分。所有的物資移動都要先到當地的“清鄉督辦專員公署”登記,然後才到十三軍團的“第七出張所”領取移動證,這樣就等於物資移動第一道關的權力就落到了李士群的手裏。李士群覺得這是一個絕好的獲利機會,就疏通了晴氣,以繁榮“清鄉”地區市場為由,專門成立了一家“永興隆公司”。李士群自任公司董事長,汪曼雲和李士群的老婆葉吉卿都是常務董事,總經理則由葉吉卿的侄子葉耀先充任。

“永興隆”的業務其實就和如今的某些中介公司一樣,負責幫助那些有物資移動需要的商號搞到物資移動的許可,從中牟取暴利,是典型的“官商勾結”。但是,他們的這一作為嚴重觸犯了日本人的利益。此前,淪陷區的中國商人要想運送物資,都是花錢請日本商人出麵來辦理相關手續的。如今這等空手賺大錢的好事被李士群他們搶去了,日本商人自然會感到不悅。他們紛紛向十三軍團告狀,說李士群獨攬物資移動大權,破壞市場秩序。十三軍團為此專門向汪偽政權的軍事顧問部和日軍駐蘇州的“清鄉指揮部”發起質問,結果影佐禎昭把晴氣叫去當麵訓斥了一通,讓他關閉這個公司。

這樣的事,晴氣一是扛不住,二來也沒有替李士群扛著的必要,所以就命令李士群關閉這個公司。李士群嚐到了大甜頭,絕不會輕易拱手讓人。他就做了一點兒表麵文章,自己和汪曼雲等汪偽的官方人士全部退出,然後對晴氣說永興隆已經成了一個徹底的商業組織,沒有關閉的必要了,晴氣也就不再幹涉。

雖然李士群等人退出了這個公司,但他們的業務還是換湯不換藥。終於,李士群給自己惹來了一個大麻煩。

有一次,某家紗廠因為急用大批棉花,就願意出高價請“永興隆”代為運送。這個時候的“永興隆”已經受到了日本方麵的限製,而李士群又不好公開出麵,因此其“辦事”的力度早就大不如前。但麵對這麼豐厚的回報,李士群還是決定接下來試試看,他們的僥幸心理這一次沒有得逞,“第七出張所”根本就不給他們發許可證。

眼看著紗廠要求的送貨期限要到了,“永興隆”的人就著了急。如果不能按時送到,不但沒有回報,還要賠償大筆的損失。於是,他們決定繼續冒險。在他們看來,沿途的檢問所都是李士群手下的人在負責,而且他們也知道李士群是“永興隆”的實際老板,到時候打個招呼也就過去了。所以他們就幹脆不要這個許可證了,直接將貨物運出。

這批貨物上路以後,一開始確實沒有遇到什麼麻煩。知道是“永興隆”的貨物之後,那些漢奸特務把持的檢問所一路綠燈放行,讓“永興隆”的人更是忘乎所以。結果,到了一個由日本人負責的大檢問所的時候,“永興隆”的人還是亮出了李士群的招牌。不過這次不管用了,日本人連棉花帶人全部扣留了!

由於棉花是重要戰略物資,日本人根本不允許淪陷區的中國人私自運輸,違者將予以重罰。這次私運棉花的事李士群想賴都賴不掉,因為“永興隆”的人當時就直接告訴了日本人。李士群“知法犯法”、“執法犯法”,鐵證如山,十三軍團借機大做文章,又鬧騰起來。晴氣這次動了真格的,讓李士群下令關閉“永興隆”。李士群知道這次的事惹得不小,隻有乖乖照辦。於是,“永興隆”沒“永”多久,就徹底不再“興隆”了!

李士群和日本人掰腕子扭傷了手,卻沒有長記性,把掛牌的“永興隆”關了,又做起來了更多不掛牌的生意。他指使一批親信,運用自己的關係在淪陷區通過各種手段搶購糧食等重要物資,轉手倒賣獲取利潤。這等於把一隻手卡在了日本人的脖子上。由於大批難民湧進,上海的糧食供應嚴重不足,價格奇高,民怨沸騰。為了不讓自己粉飾太平的把戲穿幫,日本人必須解決上海的“糧荒”。李士群倒騰糧食、抬高價格的行為無疑是雪上加霜,這種行為已經讓日本人火冒三丈,接下來的事則更讓日本人有了將李士群生吞活剝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