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子陵在得知這件事後,心道:“咱還沒開始做官呢,就有這麼多人在背後詆毀我,如果真要做了官,憑我的性子,估計也沒幾天好活了。”他越發堅定了不做官的決心,任憑光武帝怎麼勸說,他都堅決回絕,離開了京城。
多年以後,光武帝又一次聘請嚴子陵出來做官,嚴同學依然隱居起來,堅決不出山。光武帝總算打消了這個念頭,而嚴子陵便終生隱居起來,一直活到了八十歲,壽終正寢。
阿龍辭典兩漢太學
光武帝認識嚴子陵的地方,就是在長安的太學裏。西漢太學是漢武帝時設立的,第一批學生共五十人左右。後來大家說孔子開辦私人學校,還有弟子三千呢,堂堂國立大學,怎麼可以輸給民辦學校呢,於是開始擴招,到王莽時達到一萬多人。公元29年,新建國不久的東漢,繼續這項教育事業,恢複太學招生。
【阿龍看熱鬧】
人各有誌
中國曆史上,隱居的人多不勝數。總結起來,無非就是兩種:真隱士和假隱士。所謂真隱士,就是嚴子陵這種,無論當君王的怎麼勸說,他始終如一,堅持走隱居路線不動搖;另一種假隱士,其實更多的是想借助隱居來提升知名度,從而走上仕途。但無論哪種,都是當事者自己選的路。
7、 小心兩個姓鮑的
曆史上最有名的諫臣就要屬唐太宗時期的魏征了,不過光武帝手下,也是不缺這種犯顏直諫的大臣的,其中最為人稱道的就是鮑永。
鮑永小時候家境很好,是個有名的官二代。可惜自從他老爸被王莽殺了後,一家人的生活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時,王莽為了斬草除根,還專門派人追殺鮑永。鮑永一直東躲西藏,直到後來國家爆發了農民起義,他才借機加入,給更始帝劉玄打工。
劉玄死後,光武帝就想把鮑永招到自己旗下打工。當使者前來招降的時候,有人就勸他說:“更始帝這人沒啥大出息,既然現在劉秀想要用你,你就抓緊機會,別不識時務了。”
鮑永是個強脾氣的人,他說:“我以前落魄的時候,多虧更始帝收留,就算他沒出息,咱也不能沒義氣,不是嗎?在沒確定老大是否真的死亡之前,我是不會投降的。”於是,他把光武帝的使者關押起來,又派人去打探消息。直到確定劉玄老大死了,他才答應這件事。
阿龍記事貼
硬骨頭了不起
漢光武帝劉秀,本身是南陽一帶數一數二的大家族子弟,按今天的話來說,劉秀的成分就是大官僚地主,劉家政權背後的支撐力量也是全國的大地主大家族,所以在東漢,豪強地主勢力特別囂張。而鮑永等大力打擊豪強權貴,其實就是頂風作案,這樣的硬骨頭,真是了不起。
鮑永決定投降了,便特地把自己的軍隊遣散,隻帶了幾個隨身跟班來找光武帝。本來光武帝還等著接手軍隊呢,結果見鮑永“裸奔”而來,不由得大失所望:沒有軍隊了,你一個光杆司令,還有什麼價值?
鮑永也是個直腸子,還大咧咧地說:“俺把以前的隊伍都解散了,他們從前跟著我混,挺不容易的,現在我要轉投您的旗下了,如果利用他們來為我自己謀好處的話,那就太不厚道了。”光武帝隨便應酬了幾句,心裏暗罵,這個呆子,你覺得對不起他們,那我千辛萬苦地把你挖過來,誰知到頭來不僅要供你吃住,還要重新給你分配手下,我難道就容易?
光武帝不開心,從此以後,就對這個榆木疙瘩愛答不理的。鮑永可不管這些,照樣該管的管,該罵的罵。當時,光武帝的叔父劉良,仗著自己是皇親國戚,氣焰不是一般的囂張,不論見了誰,多大的官兒,說罵就罵,一點麵子也不給留。一天,劉良跟官員張邯在城門相遇,各開著一輛車,路窄,就堵在那兒了。
劉良一看就來氣,破口大罵道:“你不過就是一個小芝麻官,咱可是皇上的叔父,怎麼,你還敢跟我搶路?告訴你吧,這京城到處都是劉家的地盤,你再有本事也就是一打工的!”
張邯氣得渾身發抖,劉良見了,更是囂張,索性把看守城門的官員也叫過來,一同修理了一頓。這件事情很快傳開了,很多官員都是敢怒不敢言,隻有鮑永站出來,跟光武帝說:“皇上,您的江山得來不易,不能因為在親戚關係上牽扯不清,就導致人心離散,國不像國啊!”
光武帝無言以對,鮑永就趁機打報告說劉良這人一向為非作歹,不幹好事,要嚴肅處理,還警告光武帝,一定要謹記“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條原則。皇帝很無奈,隻好把叔父劉良交給相關部門依法懲處。
當時,朝廷上敢說真話的人,除了這個鮑永外,還有一個姓鮑的,叫鮑恢,也是一個較真的主兒。這兩個人都屬於正義感超級強烈的人,無論是豪門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隻要犯了法,他們都一視同仁。
對這兩人的行事作風,光武帝也是很無奈,有一次,就在一幫親戚麵前感歎說:“你們呀,平時做事還是收斂點兒吧,要是犯了什麼事,讓這兩個姓鮑的知道了,那可就要吃不了兜著走了。”光武帝盡管這樣說,但心中也很明白,正是有了“二鮑”這樣的人物,自己的政權才能真正得以鞏固,而鮑永等人的美名也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