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大將岑彭攻下天水(今屬甘肅省)後,把隗囂包圍在西城。公孫述派兵來援隗囂,駐紮在上邦,也被漢軍包圍起來,光武帝在洛陽給岑彭寫信,鼓勵前線將士們要繼續努力,攻下兩城,然後去把公孫述的老巢蜀地解決了,“即平隴,複望蜀”。這就是成語“得隴望蜀”的典故出處。可見,知足還是不知足,這事兒也是因人而異,得隴望蜀式的不知足,也是美德。
【阿龍看熱鬧】
權力之爭是一場淘汰賽
公孫述和劉秀都是在同一年稱帝的,前後不過幾個月的時間差,但其身後的王朝卻是雲泥之別。其實剛開始的時候,公孫述的實力並不弱,但自從當上皇帝後,他就安於現狀,關起門來享受好日子。反觀劉秀,他就算稱了帝,依然南征北戰,四處收買人心,終於成就了一番霸業。如果把雙方看成兩家公司,那麼在這場占有市場的銷售大戰中,不進則退,誰要是躺在以前的成績上睡大覺,誰就要被淘汰出局。作為個人,也是如此。
9、 河南、南陽不可問
光武帝劉秀在曆史上是出了名的好皇帝,這可不單單體現在他力挽狂瀾、統一天下上,其中還有他在治國方麵的舉措。這些政策措施使得國泰民安,重現了大漢朝曾經的輝煌。
然而,在他當政之初,國家的情況可以說是非常不理想。首先,多年的戰亂導致人口銳減,土地沒人種,生意沒人做,就連首都也是百業蕭條的淒涼景象。其次,因為戰爭頻繁,不說人民的口袋了,就是連國庫裏都沒什麼餘錢。光武帝見到這種情況,便發布命令:“要想人民富裕,國家創收,咱們先要做好普查人口和土地的工作。”
按理說,皇帝都發話了,下麵的官員應該趕緊行動起來,到時也好邀功,以後升官發財也容易些,不是嗎?可出乎意料的是,官員們口頭上答應得好好的,等到落實工作的時候,南陽這個地方的事情和工作彙報有很大出入,當地的百姓也對這事很反感,屢屢提出抗議。
光武帝很生氣,暗道:“不就是讓這些家夥查個戶口、登記一下土地使用麵積嗎?怎麼能搞得百姓叫苦連天的?難道這其中有貓膩?”
說來也巧,在查看各地的工作報告時,劉秀在河南陳留郡的公文袋裏,發現了一張指條,上麵寫著:“潁川(河南禹州一帶)、弘農(河南靈寶市一帶)這些地方能問,但是河南南陽不能問。”
光武帝覺得很奇怪,便找來陳留郡的辦事官員,詢問是怎麼回事。辦事官員搖搖頭,跟領導打馬虎眼:“這可不是我寫的,我是在洛陽的大街上撿到的,不小心就夾帶到公文袋裏了。”
這時候,光武帝十二歲的兒子劉莊,正在做家庭作業呢,從裏屋搭了一句話:“你們別猜了,這紙條說的肯定是查戶口和土地這件事。”光武帝一聽,有這回事?你怎麼知道的?
劉莊正色回答:“老爸,其實這件事情再簡單不過了。這南陽是您老發跡的地方,姓劉的親戚可不在少數。您現在當了皇帝,南陽自然是不回去了,而這幫親戚除了那兒,也沒別的地方可去了。但現在他們好歹是皇親國戚了,占用一點土地,欺負一下老百姓,還會是什麼難事嗎?再說了,他們有您當後台,一般官員就是有心要查清楚,恐怕也不敢妄動不是?”
阿龍記事貼
不是每個硬骨頭都有好結局
丞相韓歆是個硬骨頭,說話也特直接,為此多次得罪過光武帝劉秀。公元39年,劉秀在上班的時候讀隗囂和公孫述的來往書信,韓歆撇撇嘴,說了句:“這兩位亡國之君都有才啊,當然值得學習。”劉秀一惱火,將他撤職,又下發公文大罵他,韓歆受不了這種侮辱,自殺了。
光武帝連連點頭,直誇兒子說得有道理,轉過身來對辦事官員一頓大棒伺候,官員見糊弄不過去了,隻好照實回答,說劉家的親戚在南陽那兒為非作歹,無論什麼官都拿他們沒轍。光武帝聽了,十分震驚,當下就命人徹查此事。果然,他的劉姓親戚們在南陽這個地方胡作非為,壓根兒不把當地百姓當人看。
這下光武帝急了,暗道:“我為了當個好皇帝,在這兒累死累活的。你們倒好,在南陽這地方窩著,用我的名聲享受好日子,拖我的後腿。哼,朕這次一定不會放過你們的。”光武帝一道文件下去,命令嚴加查辦,結果處理了一大批皇帝家的親戚。
阿龍辭典光武新政
光武帝劉秀大搞改革,對王莽時代的政策進行撥亂反正:第一,釋放奴婢、刑徒。這使得自西漢末年以來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淪為奴婢的問題得到了解決,也使得戰亂之後大量荒蕪的土地有人耕種了。第二,整頓吏治,提倡節儉。經過整頓之後,西漢末年吏治敗壞、官僚奢侈腐化的風氣為之一變。第三,薄賦斂,省刑法,偃武修文,不尚邊功,與民休戚。第四,提倡儒學,表彰氣節。對王莽代漢時期隱居不仕的官僚、名士加以表彰、禮聘,表揚他們忠於漢室、不仕二姓的“高風亮節”。
【阿龍看熱鬧】
一人得道,雞犬也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