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馬革裹屍
公元44年,常年在外征戰的馬援將軍大勝而回,光武帝很高興,逢人就誇這位老將軍戰功赫赫,是大漢朝的功臣。
說起來,馬援從在光武帝手下打工開始,打仗的次數已經多不勝數。尤其是東漢建立以來,國內的戰亂問題是解決了,可邊疆的問題卻煩人得很,讓光武帝很是發愁。馬援見到這種情況,就攬下重任:“皇上,我這人天生喜歡打仗,從今往後,您指哪兒我就打哪兒,保證為您解決邊患問題。”
光武帝知道他是個有能力的人,見他主動請纓,就高高興興地把邊疆問題交到他手上。這一次,他的大勝而回讓很多同朝的官員羨慕不已,人人見到他,都說:“將軍從開國以來,打了這麼多次邊疆戰爭,立了這麼多功,難怪被封為伏波將軍。哪像我們這些人啊,天天也就待在京城裏,給領導出點兒餿主意,一輩子都沒得升遷,慘啊!”
馬援可不是傻子,自然聽得出眾人的羨慕和嫉妒。不過好在他是個大度的人,也不多計較。然而,這其中有個叫孟翼的官員,馬援一直都很欣賞他的才華和為人。誰知這次見了,他也跟別人一樣開口誇讚:“馬將軍為大漢朝立了這麼多功勞,真是太不容易了。您現在不僅是皇上麵前的大紅人,就是我也對您崇拜不已啊。”
馬援一聽,不高興了,“別人說說場麵話,誇獎我幾句也就算了。倒是你,我一直都很尊重你的為人,怎麼現在在官場中待久了,也變得隨波逐流了呢?”
孟翼沒想到自己誇人還反遭駁斥,當時就愣住了,憋紅了臉,支支吾吾地不知道說什麼好。馬援看了他一眼,繼續說:“人人都羨慕我是伏波將軍,但武帝時候的伏波將軍路博德立下的戰功可比我大多了,而他受的獎賞卻沒有我多,這讓我很是不安。你是個聰明人,怎麼不在這上麵多多提點我呢?”
他頓了頓,又說,“現在國內雖然安定下來了,但匈奴、烏桓這些少數民族,他們屢屢侵犯邊境,我哪有時間休息啊。咱身為頂天立地的男子漢,隻有戰死沙場,馬革裹屍還,才不枉此生。而躺在床上,死在兒女身邊又算得上什麼男兒呢?”
阿龍記事貼
對老幹部們有打有拉
曆史上任何一個開國皇帝,對一起打天下的老幹部們,主要是兩種態度:打或者拉。西漢初是以打為主,大殺功臣,東漢初是以拉為主,大搞兒女親家。光武帝劉秀讓兒子劉莊娶了馬援的女兒,對原河西軍閥竇融也是搞聯姻。但凡事有好也有壞,老幹部們是拉攏了,但又漸漸生出來強勢的外戚家族,竇融的曾孫子竇憲,就是東漢曆史上最著名的四大外戚中的第一個。
孟翼聽到這裏,不由得豎起大拇指,“是我愚昧了,隻有將軍您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啊!”
馬援是個說到做到的人。公元48年,周邊的少數民族又發動叛亂,馬援又主動站出來請戰,光武帝就說:“馬將軍您年紀大了,這戰場是最危險的地方,朕怎麼能讓您去冒險呢?”
馬援可不服老呀,當即辯駁說:“皇上,我雖然六十多歲了,可是身體還很好,騎馬射箭都不在話下。而且我本來就是將軍,不馳騁沙場,反而待在京城裏享清福,這怎麼說得過去?”說完,他就跨上戰馬,抽出寶劍,用力揮舞起來。
光武帝看他動作矯健,雄姿英發,絲毫不顯老態,就哈哈笑起來,說:“好好好,我相信你的實力,這次出征還是由你帶兵吧。”
於是,心願達成的馬援領兵出征。令人想不到的是,第二年的三月,軍中爆發了瘟疫,馬援也受到傳染,出師未捷就因病去世了。
阿龍辭典伏波將軍馬援
相傳馬援是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之後。趙奢號馬服君,秦滅趙後,子孫為避禍而以馬為姓。馬援被封伏波將軍是在光武帝建武十七年(41年)。馬援與其他開國功臣不同,大半生都是在“安靖邊疆”的戰事中度過。馬援投靠光武帝時沒人舉薦,全靠自己打拚才晉升到高位。但好人一生不平安,他生前受到權貴的排擠,死後又遭到嚴重的誣陷。到明帝時,也未名列二十八將。
【阿龍看熱鬧】
為理想奮鬥的人很幸福
人生如白駒過隙,如果沒有理想,渾渾噩噩地過一輩子,想想都可怕。想要不枉度一生,就給自己定個目標,樹立個理想吧。看馬援將軍雖然在外奔波一生,三餐不繼不說,還經常上戰場拚命。在他人看來,或許馬革裹屍是悲劇,但於他而言,卻甘之如飴。其實,他人的眼光並不重要,重要的還是自己心中要有理想,那麼,任何苦難都會如過眼雲煙,一笑而過了。
12、 光武帝駕崩
光武帝自從當上皇帝後,就對工作一直充滿激情。他經常夜以繼日地處理國家大事,有時候工作太忙的話,他甚至一邊吃飯一邊還跟官員們討論問題。如果遇到意見相左,君臣之間也常常爭得麵紅耳赤。
當皇帝的熱愛本職工作自然是好事,不過光武帝從統一天下到建立東漢、治理國家,已經過去了幾十年,年紀大了,身體總會有吃不消的時候。他的兒子劉莊就經常勸他:“老爸,您現在都是上了歲數的人了,凡事別太操勞,要多注意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