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承平日久(1)(1 / 3)

1、 漢明帝請佛

漢明帝劉莊自從繼承老爸的位子當上皇帝後,就一直兢兢業業地埋頭工作,不僅保住了光武帝經營多年的基業,還使得國家日漸繁榮起來。在曆史上,他的名氣雖然沒有老爸劉秀來得響亮,但任職期間的表現還是很出色的。

明帝在治國上,跟隨老爸的路線,推崇儒家思想。而他自己也是身體力行,成為尊師重道的模範代表。明帝當太子的時候,有一個叫桓榮的老師,兩人一直維持著很好的師生關係。等到他當了皇帝,還經常去看望老師。一次,桓榮生病了,明帝又是找醫生,又是送補品,對老師照顧得無微不至。

但桓榮還是因病去世了,明帝傷心之餘,更是身披孝服,親自去送葬。這番舉動,贏得了大家的交口稱讚,很多官員也開始熟讀儒家經典,甚至連宮裏的侍衛都能背誦《孝經》。明帝見識了自己的影響力後,嘴上不說,但心裏還是暗爽不已。他心情好了,不僅吃得香,睡覺也是美夢不斷。

一天晚上,他做了個夢。夢中,有一個身長一丈六尺的金人,頭放白光,從遠處的天空飛進宮裏,在殿庭中環繞。第二天,明帝就跟官員們說起這事,問道:“你們當中有誰知道這金人是怎麼回事,盡管說出來,朕也好看看是吉是凶。”

眾人一聽,都慌了神。畢竟這老大平時隻過問政事,閑雜事情很少提及。現在日子越過越好,他竟突發奇想,要人解夢。大家扼腕歎息,都後悔出門前沒有看看《周公解夢》。就在這時,有個平時負責收發文件的官員站了出來說:“皇上,我聽說周昭王時,國家發生了天災地禍,在西方出現了五色的光華。當時就有官員推算出,在西邊的某個地方肯定有聖人降生。”

他見明帝聽得來了興致,便接著說,“據說這個聖人的思想可以普度眾生,一千年後,他的道義會傳進我國。依我看,皇上您昨晚夢到的金人,多半就是他。而且現在西域那邊有個神人,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家家戶戶都有一本他的著作,人們稱呼他為‘佛’。”

阿龍記事貼

文化交流是活水

佛教最初傳入中原地區,就是從漢明帝時開始的。佛教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哲學上,催生了中國化的佛教——禪宗;佛經裏有不少故事,影響了當時的文學創作,特別是小說——唐宋傳奇;佛教的唱經講究聲韻和抑揚,這促使了四聲的產生和律詩的出現;還有天文曆法、醫藥、雕塑彩繪等。文化交流就好比一股活水,從長遠來看,都是有益的。這就好比做人,多接觸不一樣的文化和生活,總是好的。

明帝聽到這裏,興致更是高漲。心想咱在這兒累死累活地做表率,儒家的普及範圍不過就到知識分子。這個佛死了一千年,怎麼就能不費吹灰之力,讓人人都奉他為偶像呢?於是,他立馬說:“咱們大漢也應該走多元化路線嘛,朕準備找人去西域那邊考察下情況,如果可以的話,就把那個佛引進來好了。”明帝就派遣了叫蔡和秦景的兩個官員去西域請佛。

蔡和秦景帶著一幫人,跋涉萬裏,走了一年多,才到達目的地。果然,那裏到處都有寺廟和寶塔,人手一本佛經,出家人更是遍地跑。蔡等開始四處搜集佛經佛像,臨走前還專門請了當地的兩位得道高僧,跟著一塊兒回去。

他們取經回來後,明帝親自召見了這兩位僧人,並說:“你們大老遠地過來,真不容易啊。我看你們就在這兒住下,過兩天我讓人給你們修座寺廟,你們正好用來宣傳一下佛家思想。”

明帝的話很管用,沒多久,寺廟就建好了,兩個僧人住了進去。因為有感於把佛經佛像駝到大漢來的是匹白馬,大家索性就把這座寺院稱作“白馬寺”,後來,蓬勃發展的佛教就此在中國紮了根。而明帝本人,則沒兩天就忘了佛教的事,並表示:“我的一生以追求儒家教義為己任,佛教,還是留給後人去開發吧。”

阿龍辭典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是我國中原地區第一座佛教寺廟,白馬寺也因此被認為是我國佛教的發源地。後代的高僧甚至外國名僧也來此覽經求法,所以白馬寺又被尊為“祖庭”和“釋源”。最早來漢傳法的兩位高僧——迦什摩騰和竺法蘭圓寂後就埋骨白馬寺,現在還留有墳塚,成為白馬寺有名的景點“二僧墓”。

【阿龍看熱鬧】

做個有影響力的人

明帝是大漢朝最大的領導,他的一言一行難免會受人追捧,因此,在他的時代裏,儒家思想更是得到了廣泛傳播。或許有人說,正因為他是領導者,下麵自然不缺乏追隨者。其實不然,中國曆史上這麼多皇帝,各有各的不同,然而能真正做到天下表率、引導他人的又有幾個呢?所以說,做有影響力的人跟你的職位高低無關,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強大的精神做支柱。

2、 楚王罪案

眾所周知,漢明帝最初並不是第一順位繼承人,他的皇位還是多虧了前太子劉的主動請辭才得來。也正因為如此,明帝登上皇位後,對這得之不易的地位極其看重。

明帝剛即位沒多久,其同母弟弟劉荊就寫信給劉,說:“其實這皇帝應該是你來當的,結果現在被我哥哥霸占了。不過好在你的封地不錯,你完全可以借助這個便利,在東海起兵,跟我哥哥一爭天下。當然,必要的時候,我願意無償幫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