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善於忍耐,懂得堅持(1)(1 / 1)

會辦事的聰明人,在做事的過程中都懂得忍耐的藝術。在遇到難辦的事時,必須要有忍耐的精神,即使結果令你難以忍受,也要笑臉相迎。隻要是能夠達到自己的目的,天大的事,都要忍一忍,不要因為麵子做出一些衝動的行為。隻有這樣才能遠離禍患,為自己的前途開辟一條寬敞大道。可以說,“忍術”是在世間輕鬆行走的一條保身之道。有些時候看似毫無希望,其實隻要認真爭取一下就有可能成功,所以,不管做什麼事都要認真爭取,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第一章

寵辱不驚,做人穩住心氣

成功時不要居功自傲,要學會寵辱不驚。功成名就時更要穩住心氣,能夠適當地將榮耀分給其他人一些,甚至為了明哲保身,功成身退也不失為良策。

人生就是受苦受難的過程,這個觀點不知道有多少人認同,但要謀求發展,必須“穩步前進、謙虛謹慎,寵辱不驚”是每個人都無法置疑的。因為成大事者必備的就是“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沉著。

三國時期,曹操手下有一智慧超群,謀略過人的謀士--荀攸,他輔佐曹操二十餘年,期間討袁紹、擒呂布、定烏桓,他從容不迫地謀劃戰爭策略,處理軍中上下左右的複雜關係,直到輔佐曹操統一北方,他始終在殘酷的人事傾軋中處於穩定地位,原因就在於他能夠穩住心氣,無論在怎樣的情況下他都不會亂了方向。

曹操曾對荀攸這種低調做人的心態用一段話作出了精辟地總結:“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由此可見,荀攸的智慧過人,他對內對外,表現的迥然不同,對內,他用過人智慧連出妙策;對外,他用堅強的意誌奮勇當先,不屈不撓。但卻從不邀功,不爭權位,表現的謙虛謹慎,寵辱不驚,甚至還欲加掩蓋他的功績。

在曹操謀取袁紹冀州時,荀攸前後謀劃了十二種策略,使得曹操順利地打敗袁紹,但當有人問起他當時的情況時,他的回答極及其出人意料,他說他什麼都沒做,即使史家稱讚他是”張良、陳平第二”時,他仍然閉口不提自己的卓著功勳。

也是由於他的寵辱不驚的心態,即使他深受曹操寵信二十餘年,直到建安十九年在從征途中善終而死,還是沒有一人在曹操麵前讒言陷害,更沒有過讓曹操不悅的行為,這在曆史上非常罕見。在他死後,曹操痛哭流涕,說:“孤與荀公達周遊二十餘年,無毫毛可非者。”

寵辱不驚的低調處世方式,並不像表麵上看起來的那樣不知喜怒哀樂,事實上,它是通過多做事少說話、沉著冷靜地將智慧發揮得淋漓盡致。與此同時,寵辱不驚,穩住心氣還能夠保命安身,得以善終,這又何樂而不為呢?

西漢初年,在連年戰爭導致人口銳減,經濟蕭條,國家困難重重的情況下。漢高祖賜予功勳卓著的張良,富饒的齊地三萬戶為封邑,張良在這種情況下,毫不猶豫地婉言謝絕了高祖的厚賜,這種明哲保身的良苦用心堪稱極至。高官厚祿的確誘人,但是低調做人的本色不能丟棄。如果你擁有名利就沾沾自喜,失去名利就黯然神傷,那麼,你永遠也隻是外物的奴隸。

大凡成就大事的人,他們的成功都取決於為人處世的方法。一旦取得成績便興奮不已,大肆炫耀自己的功勞,絲毫不能穩住心氣,這樣高調的做人方法是不可取的。真正大智慧的人能夠做到寵辱不驚,甚至能夠為了明哲保身,把自己的成就掩藏起來,把成功的光環戴在別人的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