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端、寇準都是明大義、知輕重的人,所以呂端才敢公開地向寇準詢問他與皇帝議事的內容。寇準聽懂了呂端的話中之意,便將太宗的意思如實告訴了呂端。呂端聽後急忙上殿奏太宗說:“陛下,楚霸王項羽俘虜了劉邦的父親,威脅劉邦,揚言要殺死他的父親。劉邦為了成大事,根本不理他,何況是李繼遷這樣卑鄙的叛賊呢?如果殺掉李母,隻會使叛軍更加堅定了他們叛亂的決心。”
太宗聽了,覺得有理,便問呂端應該如何處置李母。呂端富有遠見地回答:“不如把李母放置在延州城,好好地服侍她,即使不能很快招降叛賊,也可以引起他良心上的不安;而李母的性命仍然控製在我們手中,這不是更好嗎?”呂端一席話,說得太宗點頭稱讚:“沒有呂愛卿,險些壞了大事。”
呂端巧妙運用攻心戰術,避免事態擴大,李繼遷最終又歸順宋朝。
如果說處理李繼遷的問題時,呂端深明大義,努力糾正皇帝的錯誤,避免了大的失誤,那麼在關係到江山社稷大事上,一向不拘細節的呂端卻反其道而行之。
宋太宗至道三年,皇上趙光義病危,內侍王繼恩忌恨太子趙恒英明有為,暗中串通副丞相李昌齡等人圖謀廢除太子,另立楚王元佐。楚王元佐是太宗長子,原為太子,因殘暴無道,太宗廢了他。呂端知道後,秘密地讓太子趙恒入宮。
太宗一死,皇後令王繼恩召見呂端來見。呂端觀察到王繼恩神色不對,知道其中一定有變,就騙王繼恩進入書閣,把他鎖在裏麵,派人嚴加看守,自己冒著生命危險去見皇後。皇後受王繼恩等人慫恿,已經產生了另立楚王元佐的意圖,見呂端來,便問道:“呂丞相,太宗皇上已經去世了,讓長子繼承王位才合乎道理吧?”呂端回答說:“先帝立太子趙恒,正是為了今天,怎麼能違背他的遺命呢?”皇後見呂端不同意廢太子趙恒,默然不語。呂端見皇後猶豫不定,立即說道:“王繼恩企圖謀反,已經被我抓住。趕快擁立太子才能保天下安定啊。”皇後無可奈何,隻好讓太子繼承皇位。
太子趙恒在福寧殿即位的那一天,垂簾召見群臣,呂端擔心其中有詐,請求卷簾聽朝。他登上玉階,仔細看了一番,確認是太子趙恒才退了下來。隨後,他帶領群臣三呼萬歲,慶賀宋真宗趙恒登基。
卷簾認準了自己擁立的皇帝才肯行禮,呂端確實是大事不糊塗。正是呂端善於容忍平時的小事,但對於重大問題的細節卻一點也不忽略,才能圓滿地處理問題。
縱觀古今中外名人的做事之道,有很多都是采用”忍”術而取得巨大成就的。忍一時之辱,實為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表現;有些驚險的局麵由不得你亂中行動,這時最好的辦法是變亂為忍。
具體來說,一是善於根據不同情況作出不同的反映,不拘泥成規,根據具體情況的變化,靈活多變地運用自己的智慧去解決問題。二是要跳出思維方法的固定模式,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全方位地看問題,不怕突發事件的發生。三是要臨變不驚,臨亂不慌,處理變亂要有恒心,有決心,有勇氣,決不能心慈手軟。四是應當多注意總結、分析,在變亂發生之前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不至於事到臨頭,還不知如何應付,這樣就會使自己處於被動局麵。五是麵對變亂要積極地處理變亂的方法,而不能慌不擇路,毫無根據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