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善於忍耐,懂得堅持(5)(1 / 1)

有的人總喜歡凡事都要與別人爭個對錯,大有不分上下誓不罷休的架勢。結果不但落得個沒人緣,而且事情也辦砸了。

要做到避免與人爭執,又不一味遷就別人,可以遵循以下六大要訣:

第一,不急著說話。當對方正在氣頭上的時候,根本聽不進別人說什麼,說了不但等於白說,還會引起跟激烈的矛盾,不如忍一忍,尋找合適的機會再說也不遲。

第二,明白對方的觀點和立場。等對方把話說清楚,知道對方到底是怎麼想的。即使你覺得對方說的是歪理,也等他把話說完。隻有明白對方持有的觀點和立場,你才能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

第三,肯定對方正確的觀點和想法。不要對別人一概否定,這樣才能讓別人信服。如果你肯虛心傾聽,也許錯誤的可能是你自己,或者雙方都有問題。如果你肯向他人承認自己的錯誤和不足,就會營造一個較好的說理氛圍。

第四,不要拿道理壓人。拿大道理壓人,不但說服不了別人,反而會引起別人的反感。

第五,說理不像說理。說理時,應像閑話家常,朋友聊天。

第六,不要存勝的心。若隻想壓倒別人,求得勝利,隻會讓你失去理性,不講道理。即使勝了,也不露驕矜之色

其實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各種差異,出現矛盾是在所難免的。精明的人都懂得求同存異,在小矛盾中忍讓一步,不與人發生口角,這樣就會更容易贏得朋友,生活也會快樂許多。

一些人在與他人交往的時候,說不了幾句話就與人抬杠,而且非要贏了對方不可。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會給對方留下令人厭惡的印象,並直接影響到辦事的效率和以後彼此交往的深度。不要因為小小的爭執,遠離了你至親的好友,也不要因為小小的怨恨,忘記了別人的大恩。

第四章

忍小節者才能成大事

一個人不能事事操心,平分精力。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處世不分輕重主次,必然徒勞無功,弄不好糾纏於小事之上,反而耽誤了大事。

在與對手競爭時,如果某一階段處於不利地位,無法與對手相抗衡,就暫時“忍”下來,待時機成熟再出手,將其擊敗。忍耐與“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士可殺不可辱”這種做人態度不相同,忍耐是一種低調做人的智慧。

北宋呂端善忍小節,被人稱為“大事不糊塗”。

呂端聰明好學,成年後風度翩翩,對於瑣碎小事毫不在意,心胸豁達,樂善好施。一次呂端奉太祖趙匡胤之命,乘船出使。突然海上狂風大起,巨浪滔天,颶風吹斷了船上的桅杆,一行人十分害怕,呂端不為所動,仍然十分平靜地在那裏看書。

宋太宗趙光義時代,呂端被任命為協助丞相管理朝政的參知政事。當時老臣趙普推薦呂端時,曾對宋太宗說:“呂端不管得到獎賞還是受到挫折,都能夠十分冷靜地處理政務,是輔佐朝政難得的人才。”

宋太宗聽後,便有意提拔呂端做丞相。有的大臣認為呂端“平時沒有什麼機敏之處”,太宗卻認為:“呂端大事不糊塗!”

終於,呂端成為宋太宗的宰相。在處理軍政大事時,呂端充分體現出機敏、果敢的才能。每當朝廷大臣遇事難以決策時,呂端常常能較圓滿地解決問題。

淳化五年,歸順宋朝的李繼遷叛亂,宋軍在與叛軍的作戰中,捉到了李繼遷的母親。宋太宗單獨召見參知政事寇準,決定殺掉李母。呂端預料太宗一定會處死李母,等到寇準退朝後,便巧妙地詢問寇準:“皇上告誡你不要把你們計議的事告訴我吧?”寇準顯出為難的神色。呂端見寇準沒有把話封死,接下說道:“我是一朝宰相,如果是邊關瑣碎小事,我不必知道,如果是國家大事,你可不能隱瞞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