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輯二 處世篇(2)(2 / 3)

曾經有一次,太宗實在受不了魏征的直諫,便大發脾氣地怒罵:“早晚有一天,我一定要殺了這個不識時務的鄉巴佬!”話是這樣說,但他心裏卻很明白,正是因為有魏征這樣的忠臣,國家才可以治理得這麼好。

魏征也經常勸他遠離小人和奸臣,太宗深覺有理,畢竟一個國家的長久太平,可不是天天吃閑飯的小人和奸臣能夠撐起來的。不過,整個政府裏這麼多官員,怎麼能分辨出誰是奸臣誰是忠臣呢?有人給太宗出主意,說:“這種事情太簡單了,您隻要假裝為一件事情生氣,這種時候順著你的話說的就是奸臣,甘冒風險指責你出錯的自然就是忠臣了。”

太宗想了想,便回絕說:“不行,我一直堅持要用誠信來治理國家,如果現在帶頭算計下屬的話,還拿什麼去以德服人?這樣做太不厚道了。”

太宗雖然拒絕了這個方法,但對於忠奸的分別,其實在心中早有了定論。一天,他在宮裏遊玩的時候,走累了來到一棵柳樹下休息,並指著這棵樹說:“今天太陽太大,多虧這樹才算有個陰涼處。”

誰知,他話剛說完,一旁的大臣宇文士及連忙跟上,也指著這棵柳樹誇讚起來:“我看它長得枝繁葉茂,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皇上啊,說不定這是在冥冥之中預示,大唐在您的帶領下必將越來越昌盛啊。”

太宗聽到這裏,就聽不下去了,沉著臉說:“魏征曾經再三警告我,做君王的要警惕身邊有奸佞出現。我直到今天才真正明白過來,那些整天在我耳邊說著花言巧語、試圖討好我的正是需要多加防範的奸臣,而那些敢於挑戰我的權威、勇於說真話的人才是我應該重用的忠臣啊。”

的確,在太宗心裏,他一直非常看重忠臣的意見,他所說的魏征就是其中之一。魏征在活著的時候,雖然沒少被太宗咒罵,但他病重的時候,太宗卻親自上門去探望。他死後,太宗就跟人說:“人們總要通過照鏡子來整理衣冠,通過了解曆史來弄明白朝代為什麼會更迭,而魏征就好比是我的鏡子。從我當皇帝以來,他每每修正我言行當中的缺失。現在他死了,我就好比失去了一麵鏡子啊。”

點|睛|智|慧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美和醜在河邊相遇,兩個人一塊兒下河洗澡。醜先上了岸,穿上美的衣服就離開了。等到美洗完後,才發現自己的衣服不見了。無奈之中,他隻好穿上醜的衣服離開。從這以後,美和醜之間就變得不再容易分辨出來。

社會是個萬花筒,忠奸好壞形形色色的人都有,好人不會昭告天下他做了多少好事,正如壞人一樣,也不會在自己的腦門上寫下“我是壞蛋”幾個大字。這種時候,要分辨好壞,隻有靠我們自己擦亮眼睛,內心保持一份清明,才能分辨善惡,弄清哪些人和事對我們是有利的,哪些是有害的。

§§§第七章要雪中送炭,不要錦上添花

老祖宗說話

渴時一滴如甘露,醉後添杯不如無。

口渴的時候,一滴水猶如天宮裏的甘露;喝醉以後,添再多的酒也不如不添。

過來人的故事

戰國時候,有個叫呂不韋的商人,他在遊走四方做生意的時候,碰到了秦國派到趙國去的質子——異人。

異人在趙國的生活很淒慘。本來在異國他鄉當一個人質就夠淒慘的了,何況秦趙兩國還是死對頭。他不僅平時的吃穿用度都無法保障,還三天兩頭地遭人白眼。沒辦法,趙國人在戰場上打不過秦國,隻好私下找他泄憤。異人很鬱悶,年紀一大把了,沒錢沒房,也壓根兒沒女人願意嫁給他。

呂不韋在了解對方的身世後,就跑回家去詢問父親:“咱們生意人,做事最講究一個利字,如果我們把錢投在耕田上,能獲利多少倍呢?”

他父親回答:“最多十倍。”

呂不韋接著問:“那如果我們把錢投在珠寶玉器上呢?”

他父親回答:“應該能有百倍的利潤。”

呂不韋嘿嘿一笑,又問:“那如果我們把錢用來支持一個人當上國家的君主,可以獲利多少呢?”

他父親倒吸一口氣,緩緩回答:“不可計算。”

呂不韋這時才哈哈大笑起來,說:“我剛剛碰到了秦國的質子,他在趙國的生活很悲慘。如果我這時資助他的話,無疑是雪中送炭,異人必定會把我當成大恩人。將來要是能進一步幫他登上王位,嗬嗬,恐怕我的子孫後代都能受到秦王的庇佑了。”

於是,呂不韋便去找異人,送給了他很多錢。異人果然感激涕零,直說自己碰到了大好人,想真心跟他相交。這之後,兩人的關係越來越好,幾乎到了無話不談的地步。

呂不韋看異人年紀大了,還沒娶老婆,便自告奮勇地說:“讓兄弟我給你找個漂亮的,保證您高高興興地娶回家。”沒幾天,他果真給對方送去一個國色天香的美女,異人開心死了,連連道謝,當下就把美女娶進門,而這個女人就是後來秦始皇嬴政的母親。

呂不韋的雪中送炭讓異人感動得無以複加。一次,他倆在聊天的時候,他便跟異人說:“你好歹算是秦國王室的正統血脈,難道就不想坐上秦王的位置嗎?”

異人垮著一張臉,哀傷地說:“你以為我不想回秦國享福嗎?隻是我現在不過是個人質,就是想登天也出不了趙國的大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