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然界完全一樣,社會環境同樣存在著“弱
肉強食”的法則,高智慧的、擁有權力的、擁有
財富的人,統治著低智慧的、沒有權力的、貧窮
的人,智慧、權力、財富決定了一個人在社會環
境中的位置或層次,這是社會環境的法則。
幹大事當誠心誠意,但在特殊情況下,必須假心假意,乃至演戲、作秀,障人耳目。演戲、作秀,作為一種謀事的手段,欺人但不逼人,騙人但不害人,尚可為人所接受。
鬥爭的目的、手段和結果039第二章
人都是有目的地生活著,為著這樣的目的或那樣的目的。人為了實現目的就必須采取相應的手段。不同的目的,演繹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手段,結出不一樣的果實。苟且的人為了眼前活 著而活著,平庸的人為了活著而活著,隻有偉大傑出的人為了理想而活著,為了未來而活著。
有的人無論怎麼活著都堅守著高尚的品德,有的人為了活著不顧一切道德,采取一切手段。人有很多種活法,看你選擇了什麼樣的目的,采取了什麼樣的手段,奉行什麼樣的善惡標準。 目的、手段、結果都有高低之分、善惡之分、好壞之分,目的、手段、結果是智慧的選擇,也是智慧的結果,善的鬥爭和惡的鬥爭都充滿著智慧。
一、生存還是毀滅
食欲、色欲、性欲是人的基本欲望,占有美食、金錢、
美色是天下芸芸眾生的基本目的。
兩虎相爭,要麼為了食物,要麼為了地盤,要麼為了異性。人與人相爭,要麼為了名,要麼為了利,要麼為了信仰,要麼為了道德。鬥爭040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總是出於某種目的,自覺或不自覺,表麵性或隱蔽性,沒有任何目的的鬥爭是不存在的。
目的有大小之分。人類與天鬥、與地鬥是大的目的,與眼下的饑餓鬥是小的目的。目的有長遠和眼前之分,人類改造自然是長遠的目的,人類改造某一條河流在人類的發展史上是眼前的 目的。目的有個人的目的和集體的目的之分。每一個個人的目標與大眾的目標既有一致性也有不一致性,個人目的與集體目的既有一致性也有不一致性,個人改造自然的目的與人類改造自然 的目的既有聯係也有區別。目的有個人的目的和家庭、組織、國家的目的之分,個人改造自然的目的與家庭、組織、國家改造自然的目的既有聯係也有區別。目的有善的目的和惡的以及非善 非惡的目的之分。
人類社會有自己的最終目的,這個目的就是每個人都能幸福地、自由地生活。這個目標不僅是某一個人、某一個民族、某一個國家、某一個曆史時期所決定的,而是人類發展的共同的、 內在的、必然的要求。為了實現這個最終目標,人類必須要實現其他目標,如人類能夠實現了解自然、順應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不再有禍害人類的災難發生,或人類能夠避免自然災難現 象的發生;人類必然建立一個給每個人的幸福、自由發展創造條件的製度和社會環境;人類必須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能夠充分滿足每個人的物質需求。人類的發展已經經曆了百萬年,人類 有文字記載的曆史已經經曆了五千年,人類為了自己的最終目標不懈地奮鬥,但我們離這個目標的距離還十分遙遠。
國家有自己的目的,每個國家的目的不盡相同,但有幾點是共同的,即強大、獨立、富裕,此三點對任何國家、任何時期都適用,是任何國家、 鬥爭的目的、手段和結果041第二章
任何時期不變的追求。強大是國家永恒的、最高的追求。所有國家都會為了強大而不懈地奮鬥。民族有自己的目的,每一個民族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目的,但有一個目的是共同的,即生存 和發展。所有的民族在任何時期都會為了這個目的而頑強地鬥爭。家庭有自己的目的,每個家庭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目的,但有一個目的是共同的,即家庭興旺發達,所有的家庭在任何時 期都會為了這個目的而努力。個人有自己的目的,每個人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目的,但有一個目的是共同的,即個人的幸福快樂。所有的人在任何時候、任何環境下都會為了 這個目的而努力。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個人如此,家庭、民族、國家、人類都如此,既要有近期的目的,也要有中期的目的,還要有長遠的目的。沒有目的,就沒有前進的方向;沒有前進的方向,就沒 有前進的動力;沒有前進的動力,就會懈怠,就會落後,就會消亡。
人類在改造自然環境的鬥爭中所采用的手段,一種是建設性的手段,另一種則是破壞性的手段。建設性的手段有,疏浚河流,引水灌溉,植樹造林,以及發明創造等。破壞性的手段有, 大麵積砍伐和燒毀山林,開墾草原,圍湖造田,濫用發明創造(如核實驗、核武器和化學武器用於戰爭)。人類在運用建設性手段的時候,也同時在運用破壞性手段。一些人在運用建設性手 段,必然有另一些人在運用破壞性手段,人類這種建設性手段和破壞性手段並行、交替的矛盾永無止境。
人類在與社會環境之網的鬥爭中,也必須采用各種手段。這種手段包括各種製度、文化、禮儀、風俗、信仰等。人類在早期建立了母係社會製度,後來演變成父係社會製度,相繼建立了 奴隸社會、封建社會、042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等製度形態。人類先後發展了象形文字、楔形文字。人類由對各種自然和超自然的崇拜,發展到以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為主的宗教信仰。
人類在改造社會環境的鬥爭中,用積極的、向上的、友愛的手段,即善的手段。同時,也使用卑鄙的、邪惡的、殘酷的手段,即惡的手段。善的手段,對他人和對社會,表現為:真誠、 友善、熱情、助人、寬容、大度、誠信、正直、正義、公平等;惡的手段,對他人和社會,表現為:虛偽、冷漠、暴戾、自私、失信、偏執、狹隘等。
目的和手段相結合就會產生結果。結果,無非分為好的、壞的、不好不壞的三種情況。好的結果是指那些對人、自然、社會都有幫助的、有積極作用的後果,壞的結果是指那些起消極的 、破壞性作用的後果,不好不壞的結果是指那些可有可無、既無積極作用又無消極作用、既無建設作用又無破壞作用的後果。
目的、手段和結果是一個事物的三個方麵,對人的評價不能隻看一個方麵,而要三個方麵綜合起來看,這是評價一個人唯一正確的方法。
生存是最高的善。隻有當為了生存而采取的手段影響了自身或同類的時候,手段才有善惡之分。好之為善,壞之為惡。
在邏輯鏈條裏,三者不是一個必然的邏輯關係,即好的目的不一定采取好的手段而產生好的結果,同樣,好的結果不一定是因為采取了好的手段和懷有好的目的。在好的目的指導下,可 能采取了惡的手段,而在惡的目的的指導下,可能采取了好的手段,而結果有可能出現與目的及手段相反的結果。鬥爭的結果,有時與人的目的相一致,有時與人的目的有偏差,有時與人的 目的相反。
鬥爭的目的、手段和結果043第二章
食欲、色欲、性欲是人的基本欲望,占有美食、金錢、美色是天下芸芸眾生的基本目的。許多人一生忙忙碌碌就為了滿足這個基本欲望,這就是那些普通人,他們的目的現實、物質、世 俗。如果通過正常手段獲取這些,無可厚非,也是他們的幸福。但一些人為了實現這一目的,不擇手段,損害他人,這卻是人類社會所反對的。人要實現自己的目標,特別是不同於常人的、 遠大的理想目標,就必須經得起誘惑。人最容易迷失方向的也正是物質和金錢美色的誘惑。物質和金錢美色的誘惑總是呈現出巨大的吸引力,平庸之輩和那些自以為是的英雄都難以邁過這道 坎。
麵對美女的誘惑,許多英雄都願意冒險一試,在世界範圍內廣為流傳的莫過於禍
起海倫之美的特洛伊戰爭。當希臘人用木馬計攻破特洛伊城,在瘋狂掠奪和血腥屠殺
後將小亞細亞這座繁華的城市付之一炬之後,幸存下來的特洛伊人一定不肯原諒當初
他們的王子拐來美女海倫的行徑。
044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劉邦攻陷秦國首都鹹陽,將領們像強盜一樣,大肆分搶秦國國庫裏的金銀財物。劉邦對豪華的皇宮、奇珍異寶以及成千上萬的美女也怦然心動,想搬進皇宮裏住。他的謀士樊噲勸阻說: 你是打算當全國領袖?還是僅僅隻當一個富翁?這些奢侈華麗的東西,正是秦國覆滅的原因,請立刻回到霸上軍營,不要久停。劉邦不肯。另一個謀士張良又勸阻說:我們既號召替天下鏟除 災害,應該對這些東西表示厭惡,才是將來圖大事的資本。劉邦接受了樊噲和張良的意見,勉強回到霸上軍營,在通向霸業漫長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唐朝時的安祿山背叛朝廷,占領了長安 後,認為天下大勢已定,日夜飲酒,整天搶奪財產,奸淫美女,唐玄宗李隆基因此能夠平安地逃到四川避難,而太子李亨得以向北逃亡。最後,安祿山身敗名裂。
安祿山和他的手下滿足於眼前的享樂,所以失去了擁有天下的機會,而劉邦認識到自己真正的目標是江山而不是眼前的皇宮、珍寶和美女,等到擁有了江山,自然會享受眼前的一切。如 果現在隻顧享受眼前,那樣,他也不過是另一個陳勝、吳廣,不可能開辟大漢王朝的偉業。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現實的、物質的、世俗的利益就是他們的人生目標,但任何時代、任何環境仍 然有許多人懷著超越物質、世俗的人生目標。在為了實現超越物質、世俗的人生目標奮鬥的過程中,有的人因為遇到困難而放棄了,有的人因為受到了物質和金錢美色的誘惑而迷失了方向。 一旦沉溺於金錢美色、物質享受,人就會走向泥潭。隻有極少數人才能撥開誘惑的迷霧,為了遠大的目標執著前進,而最終成為受人敬仰的英雄豪傑。當走到人生盡頭的時候才發現,隻有那 不畏艱險、意誌堅定、胸懷博大的少數人能夠實現自己的目標。
鬥爭的目的、手段和結果045第二章
政治家行走在不同的利益集團、不同的人群之間,他需要在不同利益集團、不同人群之間的衝突中,獲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的職業性質決定了他不可能把一切真相告訴他人,更可不 能告訴大眾。深藏不露、保守秘密,是對政治家的基本要求。
陰謀是成功者特別是政治家常用的手段。幾乎所有的成功者都或多或少地運用了陰謀,對於那些從事政治的人來說,陰謀更是他們離不開的法器,不會耍陰謀的人成不了政治家。陰謀就 是運用隱蔽的、不為人知的、不合法的、不合情理的、損人利己的辦法來實現自己的目的。陰謀就是秘計、詭計,暗中策劃、秘密計議。《管子?輕重甲》中說:“內則有女華之陰,外則有曲 逆之陽,陰陽之議和,而得成其天子。此湯之陰謀也。”《史記?蒙恬列傳》中有記載:“(趙高)乃與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陰謀,立胡亥為太子。”陰謀是一件不光彩的事,但卻是成功的法 器。
陰謀多用來為不正當的目的服務,由於目的不正當,陽謀不便用、不好用,陰謀可派上用場。當正常的手段實現不了正當的目的,便陰而用法,這是無奈使陰謀,或迫於當時的情況不得 不用陰謀。當正常的手段完全能夠實現正當的目的,還要耍陰謀,這便成了主動陰謀,主動陰謀是可惡的。由於陰暗的心理,有人慣耍陰謀,以陰謀而顯智慧,以陰謀得逞為樂。
陰謀就是陰謀,所有的陰謀都不為人稱道。陰謀不光彩,但並非所有的陰謀都是卑鄙的、邪惡的。為了美好的目的,同時也為了結出美好的果實,可以使用那些最小最少損害他人利益的 陰謀。若是出於救國救民的目的,無奈之下使用陰謀手段,尚可被大眾諒解。為了集團的利益,如果這個集團是得民心的集團,采取陰謀來維護它,也能被大眾所諒解。046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如果是不得民心的集團,那麼用陰謀來保護它,就不能被大眾所諒解。而為了個人的私利采取陰謀手段,則一定被大眾所不齒、憤恨。
秦王嬴政當上國王之後,采用李斯的謀略,秘密派遣間諜,攜帶金銀珠寶,前往各國遊說,進行反間。對於各國有名望、有權柄、有影響的人士,可以收買的用重金收買,拒絕收買的派 出刺客對付,挑撥君王跟官員以及跟人民之間的感情。秦國攻打魏國,魏國屢戰屢敗,魏安厘王魏圉深感憂慮,連忙派人到趙國請他的兄弟信陵君魏無忌回國擔任最高統帥。魏無忌有很高的 名聲和號召力,很快就組成了五國聯軍,打敗了秦國大將,把秦軍逼到關內。這時,秦國故計重演,采用金錢賄賂和離間計等手段在魏國製造謠言,並告知國王:普天之下,大家都知道魏無 忌,而不知道你國王。秦國人還屢次派出使節向魏無忌祝賀,國王魏圉便漸漸地信以為真,把魏無忌的最高統帥之職撤換了。魏無忌了解自己的處境,聲稱有疾,不再出席朝會,日夜沉湎於 酒色之中,隻求速死,四年後去世。
秦國像對待魏國一樣對待其他國家,采取一係列的陰謀詭計,等到敵國內部發生內訌,防禦能力遭到破壞瓦解,然後大軍進攻。數年之內,秦國終於並吞六國,統一天下。嬴政各種陰謀 詭計無所不用其極,在群雄爭霸、天下紛亂的時代,惟有如此才能一統天下。因此,秦始皇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亂時出英雄,盛世出庸才。社會混亂之時,是社會綱常倫理踐踏破壞之時,恪守尋常倫理就會被他人主宰命運,任人宰割。而那些日後成為英雄豪傑的人,卻是用正常社會中不可為的、 不為人所齒的非常手段,實現自己的抱負理想。
鬥爭的目的、手段和結果047第二章
1926年7月,蔣介石在廣東誓師北伐時,手中隻有8個軍共約10萬人,而廣東以北的北洋軍閥卻有80萬大軍,敵強我弱,蔣介石提出了:“打倒吳佩孚、聯絡孫傳芳、不理張作霖”的策略 ,並派人說服孫傳芳。而孫借此機會則打出了“保境安民”的旗號,欲讓北伐軍與吳佩孚在兩湖拚得兩敗俱傷,再乘虛出兵,以收漁人之利。但蔣介石采取各個擊破的辦法打敗了吳佩孚和孫 傳芳。蔣介石對孫的手下采取了厚祿高官的利誘手段,使其手下大將臨陣投蔣反孫。
中原大戰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軍閥混戰,戰爭的雙方為蔣介石的中央軍和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的反蔣聯軍。就軍事實力而言,雙方勢均力敵,難分伯仲,而擁有數十萬大 軍的張學良身處中間,態度曖昧,誰能首先爭取到張學良的支持,誰就會有壓倒對方的優勢,於是雙方均派出代表拉攏張。蔣介石先後派出了吳鐵城、張群、李石曾等名流要員,緊追不放。 張學良在被纏無奈的情況下,終於作出口頭表示,如果蔣軍能攻下濟南,他就通電主和,並率部入關,幫蔣收拾時局。
蔣介石對付馮玉祥的辦法也是利用金錢、高官厚祿分化、瓦解、利誘。早在1928年春,蔣桂戰爭期間,蔣介石和宋美齡就親自招待馮手下的大將韓複榘,臨別還奉上10萬元。韓複榘是馮 玉祥的心腹愛將之一,是馮部的“十三太保”之一。在中原大戰中,韓複榘經不住蔣金錢和高官厚祿的誘惑,又投降了蔣。
混亂時代普通民眾守常按規生活已是十分艱難,況欲成為英雄者。和曆史上混戰時期一樣,蔣介石欲稱王稱霸,就必須無所不用其極,否則必然失敗。所以,他領導的革命軍與軍閥之間 ,都是時而互結聯盟、互相利用、稱兄道弟,時而反目為仇、互設陷阱、互挖牆角,瓦解、利誘、048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恐嚇、暗殺、突然襲擊、落井下石、坐山觀虎鬥,各種陰謀詭計層出不窮。在這種極其混亂險惡、朝不保夕、人頭隨時落地的環境下,統率一支軍隊的惟一目的就是取勝,而不是守道義、 講誠信。如若像正常社會秩序下那樣守道義、講誠信,則必遭滅亡。蔣介石之所以打敗了這些軍閥,一是順應了民眾要求結束內亂的大勢,二是他比軍閥更聰明、更有計謀、更會打仗。
北漢勾結契丹進犯後周,趙匡胤受命率軍作戰。有一天天亮時,軍校們手裏拿著兵器排列在庭院中,要求趙匡胤當皇帝,趙匡胤未及答話,就有人把黃袍加在他的身上,高喊萬歲,立即 扶他上馬。趙匡胤這時順水推舟,帶領這支原本出發抗金的部隊返回開封城,奪取了政權,當上了名副其實的皇帝。其實趙匡胤想當皇帝,還故意排演了一出黃袍加身的戲,讓不知內情的人 信以為真。趙匡胤裝作不知,其實暗中早就安排好了。敢當皇帝,就是謀反,謀反不成就要誅滅九族,這是天大的事情,絕不是鬧著玩的,趙匡胤自然不會拿自己和族人的生命當兒戲,他隻 是給自己當皇帝找個梯子。
幹大事當誠心誠意,但在特殊情況下,必須假心假意,乃至演戲、作秀,障人耳目。演戲、作秀,作為一種謀事的手段,欺人但不逼人,騙人但不害人,尚可為人所接受。黃袍加身能夠 成功正基於此。政治家總是設法為自己的陰謀而辯護。他們首先打著拯救國家、人民、蒼生等正義的旗號,其次打著為了集團利益的旗號,等而下之也要貼上被逼無奈、不得已而為之的標簽 。
在被逼無奈、無路可走的情況下,一個人為了保全自己,使用不損害和盡可能小地損害他人利益的陰謀,是可以被理解和原諒的。 鬥爭的目的、手段和結果049第二章
鬥爭要保全自己和取得勝利,這是鬥爭的目的。勝利不是路邊的野花,隨手可摘,它總是以人們的努力甚至生命為代價。朝代更替,國家圖強,鮮血染紅的土地上才能插上勝利的旗幟。 偉大的智者總是能兩全其美,在保全了自己的同時取得勝利。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要麼是魯莽,要麼是愚蠢,肯定不是理智行為。明知有危險而為之,是一種值得尊敬的品行,但卻不是聰明之舉。漢安帝劉祜時期,大臣楊震當過宰相,後任全國武 裝部門總司令,對皇帝大興土木之舉屢上奏章,率直而切中要害,漢安帝雖無法批駁,卻不願接受,心裏不高興。宦官樊豐等人結黨營私,討好皇帝大興土木,他們看出皇帝對楊震的不滿, 而又得知楊震試圖破環他們的計劃,於是便設計陷害楊震。最終皇帝下詔遣楊震回鄉,楊震悲傷自殺。
不知道保全自己,做法很高尚,但結果卻得不到善報。楊震完全可以預見到他頂撞皇帝的後果。他實在是愚忠,既然皇帝已鐵了心大興土木,楊震還一個勁上奏勸阻,結果自己一次一次 地受到傷害。受到傷害不要緊,悲傷而自殺則是一件更愚蠢的行為了,他這樣死毫無價值。
孔子教導我們“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衛國有個大夫叫寧武子,國家政治清明,他又精明又能幹。國家政治黑暗,他就傻乎乎的。孔老夫子說,寧武子這個人了不得啊。司馬光也 曾說過古代的正人君子,政治清明時他出來當官,政治混亂時他隱退。隱退並不是正人君子的願望,但正人君子應該知道,一旦沒有人了解自己,正道又不能推行,跟一群邪惡之輩攪和在一 起,最後將傷害到自己。
實現目的、手段和結果的完美統一並非易事。
中國共產黨人在長征途中,領導數萬紅軍與蔣介石的幾十萬大軍在050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雲南、貴州、四川崇山峻嶺間周旋,又和張國燾分裂主義作鬥爭。其手段是說服、運用計謀、使用情報,鬥智鬥勇,運籌帷幄,結出了勝利的果實,紅軍在陝北紮下根建立了革命根據地, 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從此走上正確的道路。這就是目的、手段和結果的完美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