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爭是矛盾衝突,是互不相讓的甚至是你死
我活的衝突、爭奪。鬥爭還是一種互相滲透的交融,
是一種相互結合的過程,是實現新的平衡的途徑,
是共同增長的手段。
世界著名曆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說,在研究了人類智慧表現了最高境界的那些偉大的神話以後,發現人類所以可能創造文明並不是由於超越了生物天賦,也不是由於地理環境,而是由 於人類對於一種特別困難的挑戰進行了應戰,因此人類才奮起表現了空前的努力。
人的本質是鬥爭003第一章
一個蘋果放在兩個一歲幼兒的麵前,通常會出現以下情況:兩個幼兒都會上去抓搶蘋果,一人抓著了,沒抓著的幼兒上去搶那抓著的幼兒手裏的蘋果,搶不著便放聲大哭。多次觀察實驗 表明,沒有幼兒不去搶拿蘋果,也鮮有一個幼兒搶拿而另一個幼兒無動於衷。拿到蘋果之後的第一個反應是,通常都往嘴裏塞。如果是三歲的孩子,不但會發生爭搶現象,搶不著的還要打, 要麼就倒地大哭。不搶或退讓的現象少之又少。而七歲的孩子,也基本上是爭搶,也有極少數謙讓或退讓的,以及表示不想爭搶或無所謂的。
從一歲幼兒的行為表現看,占有食物、物品是人的天性。幼兒腦子裏一片空白,沒有接受任何教育、指令,純粹聽憑自己的天性所示。對於三歲的孩子,他的占有欲非常強,並且還有表 現欲,要在同類麵前顯示自己的力量。對於七歲的孩子,依著本性肯定要去爭搶,但腦子裏已經接受來自父母、大人、書本的教育、指令,被告知爭搶不好,有的住手作罷,有的則依著天性 而為,告知早就被忘到九霄雲外,非搶不可。
在抓取和爭搶中,總是力量大、動作快的孩子占有蘋果,而力量小、動作慢的孩子則兩手空空。如果兩個孩子都餓了,又沒有大人在場,則百分之百都要爭搶。
這就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的本質。
人的本性或本質是什麼?是和,還是鬥;是爭,還是讓;是付出,還是占有?人的本性或本質是鬥,是爭,是占有。這也是動物的本性或本質。004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本性是什麼?本性是指動物、生物和人所固有的原本的性質或特性。它是一生成即具備的,是先天性的。如人餓了就要吃東西、都趨利避害等,後天形成的都不叫本性。本性藏於人的體 內,埋於人的心中,難以改變,中國有句古話叫“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本質是什麼?本質是指本身的、本來的形體,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屬性。它是事物存在的根據,是事物常在不 變的形體,是事物的根本性質,是某類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基本特質。可見,本性和本質兩個概念雖有區別,但意義相近,沒有本質區別,都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屬性。本性多用 於有生命的動物、生物,而本質多用於無生命的物體和經濟、文化、規律等抽象的事物。本能則不然,本能是指動物都具有的典型的、受到刺激便會按一種固定模式行動的行為模式。本能是 動物本身固有的、不學就會的能力、行為,如嬰兒吮乳、老鼠打洞等。
鬥爭是什麼?鬥爭是反方向運動。順之為應,逆之為爭。鬥爭是矛盾衝突,是互不相讓的甚至是你死我活的衝突、爭奪。鬥爭是此消彼長的運動,一方戰勝了另一方,一方退讓、退出、 消失,另一方顯現、上升、突出。鬥爭還是一種互相滲透的交融,是一種相互結合的過程,是實現新的平衡的途徑,是共同增長的手段。
生命是生存對死亡的抗爭。人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麵臨著死亡的威脅,為了生存必須與死亡作鬥爭,這是生命的法則。為了生存,為了更好地生存,人又必須和,必須讓,必須付出。 但這隻是生存的手段,而不是生存的本質。和、讓、付出,生命都會麵臨死亡的危險。隻有鬥、爭、占有,生命才能延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本性、本質是決定性的,但手段同樣重要, 它是本性、本質的另一麵。沒有手段,本性、本質就 人的本質是鬥爭005第一章
無法實現。
人是鬥爭性的動物。在地球人類已知的宇宙物種中,人是最擅長鬥爭的動物。鬥爭源於人類的本能、本性,沒有鬥爭就沒有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隻有不斷地鬥爭,人類才能生存和發展。 人類被迫地被動地鬥爭,同時,人類也積極地主動地鬥爭。人與自然鬥爭,與社會鬥爭,與自己鬥爭,與他人鬥爭。人類的成長史是一部鬥爭史,個人的成長史是一部鬥爭史。
人們日常所說的鬥爭,是指人類生活中、人際關係間的鬥爭,此外還有哲學層麵的鬥爭。哲學意義的鬥爭和人類生活的鬥爭是兩個既緊密相連又有區別的概念。哲學意義的鬥爭源於人類 生活,又高於人類生活。如果說哲學意義的鬥爭是形而上的,那麼人類生活的鬥爭則是形而下的。
一、一切事物都存在著鬥爭
人類社會是宇宙這個巨網中的一個巨網,一個在宇宙中自成
一體、相對獨立、又與宇宙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的一個巨網。
生命在於運動。一切事物都在運動中,有運動就有鬥爭。
鬥爭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一切事物都存在著鬥爭。機械運動中的吸引和排斥,物理運動中的陰電和陽電,化學運動中的分解和化合,生物006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運動中的遺傳和變異,人體內的紅細胞與白細胞,動物之間的弱肉強食,人類社會的統治階層與被統治階層等等,鬥爭無所不在。
鬥爭是事物運動的形式。運動在機械力學上有兩個方向,即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作用力是順方向的,反作用力是逆方向的。我們把反作用力這種逆向運動的形式稱之為鬥爭。沒有作用力 就沒有反作用力,有反作用力就必然有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互存互亡。一個社會有好人,就必然會有壞人與好人作對;有建設者,就必然有破壞者。
正如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一樣,和同是相對的,而鬥爭則是絕對的。運動中的鬥爭不是機械的、簡單的運動,而是一個複雜的運動,是一個複雜的運動係統。
鬥爭是事物發展的動力。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對立和同一及其關係的基本哲學範疇。對立和同一,這是事物矛盾所固有的兩種相反而相成的基本關係或基本屬性。矛盾的對 立屬性又稱為鬥爭性,矛盾的同一屬性又稱為同一性。發展就是對立麵的同一和鬥爭。一切矛盾著的對立麵,既相依賴又相排斥,既相同一又相鬥爭,使雙方力量處在此消彼長的不斷變化中 。
鬥爭是絕對的,同一、統一是相對的。列寧認為:“發展是對立麵的‘鬥爭’。有兩種基本的(或兩種可能的?或兩種在曆史上常見的?)發展(進化)觀點:認為發展是減少和增加, 是重複;以及認為發展是對立麵的統一(統一物之分為兩個互相排斥的對立麵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列寧說:“對立麵的統一(一致、同一、均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易逝的、 相對的。相互排斥的對立麵的鬥爭是絕對的,正如發展、運動是絕對的一樣。”
人的本質是鬥爭007第一章
鬥爭是無條件的。一代偉人毛澤東是鬥爭論的堅持者、實踐者和發展者。他指出,矛盾著的雙方本來就是互相排斥、互相鬥爭、互相對立的,矛盾著的雙方的這種鬥爭貫穿於過程的始終 ,並使一過程向他過程轉化。矛盾的鬥爭無處不在,所以說矛盾的鬥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他說:“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 。任何事物內部都有這種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運動和發展。事物內部的這種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聯係和互相影響則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毛澤東考察了同一性和鬥爭性的關係。他在《矛盾論》一文中指出:“在同一性中存在著鬥爭性”,而“鬥爭性即寓於同一性之中”。他強調兩者之間的互相聯結,“有條件的相對的同 一性和無條件的絕對的鬥爭性相結合,構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運動。”他還進一步說明,矛盾和鬥爭是普遍的、絕對的,但矛盾鬥爭的形式,則因矛盾的性質不同而不相同。矛盾有對抗和非 對抗之分。
理論是枯燥的,用具體的實例來說明比較容易理解。一枚硬幣有正反兩麵,正麵和反麵相對立,但卻統一在一枚硬幣裏。如果兩麵都一樣,不分正反麵,那就不是錢幣,古今中外沒有這 樣的錢幣。事物如此,自然界亦如此。熱空氣和冷空氣交鋒產生了雨,單純的熱空氣和冷空氣在流動中都不會產生雨。人分男女,人由男女兩性構成,人由男女結合生成。男女兩性是一對矛 盾,矛盾的統一構成了一個人。世界不可能是由單一的男性或女性組成。中國文化把男人定性為陽,女人定性為陰,一陰一陽謂之道,世界萬物都有陰有陽,都分陰陽,都由陰陽構成。所以 說,矛盾是絕對的,有矛盾就有衝突,有衝突就有鬥爭。錢幣的正反矛盾衝008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突是非對抗性的,而由冷熱空氣交鋒衝突形成雨的過程則是對抗性的。
沒有物質的運動,世界就會停滯。沒有事物的對立統一,就不會出現事物的轉化、轉變;事物不發生轉化、轉變,也就沒有事物的運動;沒有運動和轉化,世界就會腐朽滅亡。
鬥的含義十分豐富。鬥是一種口大底小的方形量器。鬥也是量名,十升為鬥,鬥者聚升之量也。鬥還是古代的一種酒器。鬥還是星的名稱,即北鬥。鬥通“陡”,有陡峭的意思。鬥:接 合,拚合,如鬥榫,鉤心鬥角。鬥也通“抖”,還通“逗”,引逗。鬥還有突然的意思。鬥也是一個姓。
爭的意思是:競爭,爭奪;力求獲得或達到;爭辯,爭執。
當鬥與爭結合成一個詞即鬥爭的時候,這個詞就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具有哲學的意義。同時,它也成了一個非常廣泛的日常用語。這個詞既有它的實用性、現實性,是形而下的;又有 它的理論性、超價值性,是形而上的。這個詞既有哲學的意義,又有政治的意義、道德的意義。這個詞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既是可以把握的,又難以認識其真麵目。這個詞是簡單的,又是複 雜的。最簡單的東西,同時也是最複雜的東西。作為哲學範疇的鬥爭或鬥爭性,同現實生活用語中的鬥爭或鬥爭性一詞,既有聯係又有區別。在不同的條件下,在不同的語境下,它的意義完 全不同。本文更多的鬥爭語境是從政治意義即形而下來闡述的,即人類現實生活的鬥爭。
人類鬥爭的舞台是宇宙。宇宙是一個巨網,一個無形的巨網,一個人類在不斷認知,卻無法知道其真相,也許永遠無法知道其真相的巨網。宇,空間的總稱,四方上下謂之宇。宙,時間 的總稱,往古來今謂之宙。宇宙,天地萬物的總稱。
人的本質是鬥爭009第一章
任何網都是由經線和緯線織成的。而宇宙這個網是由無數條經線和無數條緯線織成的。經線和緯線在空間呈現不同的維度,從而織成不同維度的、不同層次、不同形狀的網。大網之中有 小網,無數個不同層次的大小網或互相交織、或平行並列、或相離甚遠,但任何一條經線和緯線都可以通過相交而到達另外一條經線和緯線,任何一個網都可以通過相交而到達另外一個網。
麵對頭頂浩瀚的宇宙星辰,人類一次次昂起智慧的頭顱發出時至今日我
們都無法回答的天問。在這幅刻製於上萬年至數十千年前的陰山岩畫上,一
個遠古時期的人正雙腳環形跪坐,雙手合十向頭頂的星體虔誠地膜拜。
010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人對於宇宙或宇宙對於人是一個相互漸進的過程。隨著天文望遠鏡的不斷改進,以及觀測技術的提高,宇宙的可觀測範圍日益擴大,人類對宇宙的認知程度由近及遠、由表及裏、由淺及 深。
人類最早認知天就是頂在我們頭上的有雲彩的地方,而腳下的地是方形的,最遠的四周有四根巨柱支撐著。後來人類發現地球是個圓的,再後來發現地球是懸掛在空中的球體。之後,人 類發現地球位於太陽係中,而那閃爍的星空則是銀河係。如今,人類對宇宙的觀測範圍已經遠遠超出太陽係所屬的銀河係,而那包括數以百億計的其他星係,稱為河外星係。每個星係都包含 著數以百億計、千億計的恒星,最新的技術使人類能觀測到的最遠的天體離地球約137(有說200)億光年。
人類社會是宇宙這個巨網中的一個巨網,一個在宇宙中自成一體、相對獨立、又與宇宙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的一個巨網。人類對宇宙這個巨網的認知,正是從對人類自身這個巨網的認知 開始的。
在宇宙這個巨網中,筆者把人類生活的這個地球和人類所處的社會作為同一個相對獨立又相互聯係的巨網的概念。這個巨網由經線和緯線構成,如果把國家、民族、家庭等當做是一條條 縱向的經線,那麼政治、經濟、文化等就是一條條橫向的緯線,反之亦可,即國家、民族、家庭是緯線,政治、經濟、文化是經線。而連接這一條條經線和緯線的則是一個個人。
人是經緯線上的結,人是人類社會這個巨網最基本的細胞。人是國家、民族、曆史和政治、經濟、文化的創造者,是它們的載體,而不是相反,它們並非人的載體。人作為連接經緯線上 的結,是人類社會這個巨網最活躍的細胞。沒有人,也就沒有我們主觀世界認知的那個客觀存 人的本質是鬥爭011第一章
在的經線緯線以及相互交織的地球巨網;沒有人,一切都無從談起;沒有人,一切的客觀存在都沒有意義。
經、緯、結的運動互相聯係、互相影響。一經一緯一結動則萬經萬緯萬結動,萬經萬緯萬結動則一經一緯一結動;經緯結動,則巨網動;巨網動,則經緯結動。動之影響有大小、長短及 力度、廣度、深度之不同。
地球這個巨網中的經線和緯線是相對穩定和恒長的,作為一個抽象概念的人在經緯線上的結也是穩定和恒長的,隻有一個個具體的人作為經緯線上的結才是多變和短暫的。正是穩定和多 變、恒長和短暫的矛盾演繹了地球這個巨網的豐富多彩。
天、地、人,宇宙三才。人,演繹了宇宙的多彩多姿。人與網的關係互為因果:人在網中,人動則網動,網動則人動。人在網中的運動可以概括為三種形式:順勢而為,隨波逐流,逆勢 而作。其結果無非三種:英雄豪傑之類、凡夫俗子之輩、雞鳴狗盜之徒。網之於人也可以概括為三種形勢:天降大任於斯人,天隨人願,天公不作美。
茫茫人海,紛紛世事,繁雜人生;情與理、善與惡、大與小……萬事萬物萬理萬情皆生於網,皆置於網。結之於經、緯、網的運動複雜而豐富,有順逆之向,有利弊之分,有善惡之辨, 有好壞之果。
鬥爭是人作為網中之結運動最主要的形式,鬥爭是絕對的。人要在這絕對的鬥爭中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應萬事之策,行萬善之事,結萬勝之果。
012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二、適者生存:自然和社會法則
一個心懷大局的人、心懷天下的人,要緊緊抓住組織,
要緊緊抓住組織最頂層的人。
適者生存是自然界的最高法則,生存也是人類的最高目的。作為“類”的人應對自然挑戰的最高法則,既不是善也不是惡,而是生存。人類為了生存可以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是不擇手段 。
為了生存,人必須擁有食物、水、空氣、居所、衣物、土壤等必備的物質條件。大自然從來都沒有滿足過所有人生存的必須條件,上帝從來都沒有給過窮人慷慨的饋贈,生存條件獲得的 惟一途徑是靠人來爭取,人類生存的主人是自己,而不是別的什麼東西。在自然中,人之外的其他動物也在爭取占有生存的物質條件。人和其他動物的物質需求許多方麵都具有共性,比如空 氣、水、土壤、食物等,空氣最為充足,水相對豐富,適宜的土壤相對緊缺,食物最為緊張,無論是肉類食物還是果草類食物,人和動物之間、動物和動物之間都存在著激烈的爭奪。我不占 有這些物質,別人必然會占有;人不占有,別的動物就會占有;我的家庭、家族、民族、種族、部落、國家不占有,別的同類就會占有。不占有就會挨餓受窮,就會貧病死亡。
人類在早期,為了防止動物的攻擊,住在山洞裏或住在大樹上;為 人的本質是鬥爭013第一章
了捕獲食物,用手打磨尖銳的石器,製造棍矢;為了驅趕動物、煮熟食物、驅逐嚴寒,發明了鑽木取火;為了消滅對手和生存需要,還飲食自己的同類。
人類鬥爭中存在著四大天敵:自然、社會、他人、自己。人類在與四大天敵的對抗中進步。著名的人類文化學者、作家、美國人亨德裏克?威廉?房龍在《人類的故事》一書中提出:“哺 乳動物脫掉了身上的魚鱗,蛻化了鳥類的羽毛,而以毛發蔽體。……人類的曾祖先是一種相貌醜陋、毫無吸引力的哺乳動物。……當餓意襲來時,他便生吃樹葉和草根,或者從憤怒的小鳥那 裏擄走鳥蛋,喂他自己嗷嗷待哺的幼童。……當夜幕籠罩大地,他便把妻兒老小藏到樹洞中或巨石後麵,因為他被四麵八方的凶殘的野獸包圍著。……他們用‘約定俗成的文字’給朋友們傳 遞信息,記載生意的盈虧,並將他們國家的曆史記錄、保存下來,以便後代能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從中獲益。”
自然環境是一個始終罩在人類頭頂的天網,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第一個天敵,是一個永恒的天敵。但同時又是一個永恒的夥伴,一個永遠也不能離開的夥伴。
天人合一,古人講的“天”就是自然。自然給人類的生存和繁衍提供條件和物質,有時以無私的恩賜和饋贈的方式,有時則以嚴酷的挑戰或毀滅的方式,更多的則以二者交替的方式。自 然給予人類的不光是恩賜,同時也有挑戰,正如馬克思所說:“沒有對抗就沒有進步。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規律。到目前為止,生產力就是由於這種階級對抗的規律而發展起來的。”
人類在與自然界的生存鬥爭中成長,人類的文明史就是一部與自然014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界鬥爭的曆史,是一部應對自然界挑戰的曆史。世界著名的曆史學家英國人阿諾德?湯因比認為,人類的文明來源於應對自然的挑戰,他在《曆史研究》一書中提出,生長(文明的生長) 是由於一個個人或一個少數或一個社會對於一種挑戰進行了應戰,而這個應戰不僅對付了挑戰,同時又使應戰者遭遇到了新的挑戰,這個新的挑戰又需要有新應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