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諾德?湯因比說,在研究了人類智慧表現了最高境界的那些偉大的神話以後,發現人類所以可能創造文明並不是由於超越了生物天賦,也不是由於地理環境,而是由於人類對於一種特別 困難的挑戰進行了應戰,因此人類才奮起表現了空前的努力。
不僅是人類,在整個自然界的巨網裏都遵循著鬥爭的法則,這個鬥爭的法則,到了近代經過科學家達爾文的研究,總結歸納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類在應對自然挑戰的鬥爭中, 有的個體或群體存活下來了,有的則滅亡了。黃河曆史上的一次洪災可以使居住黃河某段上的一群人、一個氏族或部落消亡。一場暴雪可以使居住在北方某個山洞裏的一群人因饑餓而死亡。 人類在早期經常會受到自然威力的挑戰而遭遇滅頂之災。人類的曆史就是一部人類因饑餓而覓食的記錄。哪裏有豐富的食物,人們就去哪裏安家。
人類在捕獵動物、捕撈魚蝦的鬥爭中繁衍生息。為了捕獲各種動植物,人類的始祖們隨時都有喪失生命的危險。人類的始祖為了自身的生存,同時也為了繁殖下一代的需要,他們必須不 停地與各種動物和生物作鬥爭。
當一個饑餓的人麵對一頭饑餓的狼,其結局必然是你死我活。人如果要戰勝狼,必須有強健的身體,此外必須有強健的心理,同時還必須 人的本質是鬥爭015第一章
從狼蟲虎豹的威脅下小心翼翼的存活,到製造工具進行高級形態的狩獵活動,
人類在最初麵對生存環境的鬥爭裏逐漸強大起來,最終演化成萬物之靈。
有智慧,善於運用工具、陷阱、地勢將狼消滅,否則就會被狼所消滅。生存下來的個體或群體必是那強健的、智慧的,有時還要依靠運氣;而被滅亡的個體或群體必是那柔弱的、愚蠢的,同 時也伴著不佳的運氣。
人類在早期吃自己的同類與道德無關,那是一種生存手段,是生存需要。考古學家、人類學家等科學家通過大量的化石等實物研究發現了這一現象在人類的早期普遍存在。2010年,西班 牙“國家人類進化研究中心”在對西班牙格蘭多利納洞穴出土的骨頭化石上研究表明,對80萬年前歐洲最早的人類來說,早期的山頂洞人砍下兒童的頭、喝腦漿、吃人肉,是每天飲食的一部 分。
西班牙科學家指出,早期人類吃掉同類,是為了滿足營養所需,也是借此殺掉鄰近的敵人部落。科學家表示,格蘭多利納洞穴附近區域食物資源豐富,所以他們不太需要以吃掉同類作為 最後選擇。反之,這種016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行為可能是被廣泛用來解決與鄰近部落競爭的方式。研究指出,被吃掉的人類骨頭的年代,延續數十萬年,表示這種行為並不局限於食物匱乏的時期。由於人類骸骨與動物殘骸被丟在一起 ,研究人員推測,同類相食的行為不具有宗教意義。該研究指出,小孩會成為目標,是因為他們保衛自己的能力較弱。
後人無法知曉人類在蒙昧野蠻的道路上經曆了多少個黑暗長夜,但那艱難跋涉中的行為卻奠定了人性的基礎,有愛,有恨,有忍讓,有爭奪,有友好,有凶殘……強者生存,弱者滅亡。 亨德裏克?威廉?房龍所著的《人類的故事》一書開篇《致讀者》一文的作者錢滿素寫道:人類從一種野蠻生物開始,為擺脫野蠻,必然經曆一個野蠻的過程。在自然界的生存鬥爭中,弱肉強 食的叢林原則是正常狀態。統治人類原始社會的也隻有一個信條,那就是至高無上的求生欲望。每個群體為求生存,都必須製定許多強製和禁忌,對與自己不同的異類保持高度的懷疑、警惕 和排斥。所以房龍說,不寬容不過是人的自衛本能的一種表現。寬容與專橫之爭貫穿人類的曆史。
在中國曆史上,相食同類史不絕書。中國有一句成語叫易子相食。意思是:父母交換子女來吃。該成語出自《公羊傳?宣公十五年》:“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說的是宋楚兩國交戰 ,楚軍久圍宋城,宋國害怕,派人前來對楚將說:“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就是說,我們都城現在因為圍困已經絕糧斷炊,隻好互相交換孩子吃,劈開人骨頭當柴燒。言下之意,貴軍 可憐可憐我們吧,不要在都城外大修營寨圍困我們了。
脫離了蒙昧野蠻時代的人類對自己的同類仍然擺脫不了凶狠殘暴的劣根性。根據《漢書》、後漢書》、資治通鑒》等史書記載以及《水滸傳》 人的本質是鬥爭017第一章
等演義的描寫,人吃人現象大約有五種情況,一是因為饑餓,二是因為仇恨,三是因為凶殘,四是因為經濟暴利,五是因為變態嗜好。
人與自然環境的鬥爭永不停息。早期,人類在被動地應對自然界的挑戰中,自然的威力遠遠大於人類的力量,人類隻有順從。人之結受製於自然之網。人類在順從的實踐中積累了經驗和 智慧。後來,人類主動地、慢慢地、逐漸地向自然界挑戰。人之結要製約自然之網。有一天,人類製造了車輪,人類可以走出狹小的天地,可以長途遠行。後來又製造了舟船,開始打破江河 的阻隔。
按照人類曆史的進程,人與自然的關係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原始文明時代、農業文明時代、工業文明時代。原始文明時代——人類被動地應對自然界的挑戰。挑戰的主要表現為,人類 居住在山洞裏或大樹上,夜裏燃火驅趕比自己強大的野獸。農業文明時代——人類處在被動向主動應對轉變的過程中。挑戰的主要表現為,人類發明了鐵器等勞動工具,架橋、修路、造船, 治理山川河流,組成氏族、家族、社會,建立國家。工業文明時代——人類主動應對自然界的挑戰。挑戰的主要表現為,發明了電、蒸汽機、無線電、電話、火車、汽車、輪船、飛機、火箭 、手機、互聯網,人類立體研究地球,同時研究地球之外的星球。
地球已經走過了46億年漫長的曆史。古生物學研究表明,最早的原生細胞出現在31億年前,人類的起源問題至今仍是一個謎。目前發現的古猿化石,都是800~1400萬年前古猿留下的,而 早期人類的化石,是300~400萬年前人類的遺物。采用分子生物學方法分析,人與猿的分野應在700萬年前,但是在400~800萬年前這段時間內,沒有與人類有關的任何化石被發現。
018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人類居住的地球曆史如此之久,但對於腳下的這個圓形巨物,人類仍然知之甚少。它像一個神秘的怪物,時而溫順,時而暴戾。盡管人類認識自然的水平在不斷提高,但距離我們準確掌 握地球什麼時候發威、發什麼威、發多大威力的能力還相距甚遠。自然災害仍然是人類生存的第一大天敵。
作為個體的人時刻都麵臨著自然環境的挑戰,生活在埃塞俄比亞沙漠地區的人,終其一生都麵臨著幹旱、缺少食物的威脅,而生活在孟加拉國的人每年的雨季都要應對洪水的襲擊,經常 麵臨失去生命的危險。2004年發生的印度洋大海嘯使15.6萬個鮮活的生命在瞬間被大自然所吞噬。
人在自然威力麵前通常是脆弱的。各種自然災害每年造成成千上萬的人死亡。在過去不久的20世紀裏,數以千計的破壞性地震襲擊了世界上眾多的國家和地區,造成了大約150萬人的死亡 和難以計數的巨大經濟損失。本世紀30年代鄧雲特先生所著《中國救荒史》是我國第一部係統研究我國災害曆史的專著,該書指出:我國曆史上水、旱、蝗、雹、風、疫、地震、霜、雪等災 害,自公元前1766年至1937年止,計3703年間,共達5282次,平均約每六個月多便有災荒一次,其中旱災共達1074次,平均每三年零四個月多一點便有一次,水災共發生1058次,平均每三年 五個月便有一次。鄧雲特在書中提出,如果說漢以前的記載,可靠性過小,那麼,我們就從漢立國以後計算,即從公元前 206年起計算。到1936年止,共計2142年。這時期災害總數已達5150 次,平均約每四個月多便有一次。旱災共計1035次,平均每兩年多便有一次;水災共計1037次,平均每約兩年便有一次。
人的本質是鬥爭019第一章
中國封建社會生產力發展十分滯緩,與頻繁的自然災害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每一次大災之後,都是餓殍千裏,屍首遍地,生產力都遭到極大的破壞,一切都要從頭開始。
人類發展到了今天,仍然麵臨著自然環境的挑戰,最常見的挑戰來自幹旱、缺少清潔的水源以及洪澇災害,此外還有風暴、地震、海嘯、暴雪、炎熱、火山噴發等。
長久的太平,使人類容易忘卻自然暴虐帶來的傷痛。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生於安樂,死於憂患。生活在城市裏的人,見多識廣,悠閑而自負,自以為天下太平,與災害無緣,但也許有 一天自然之威毫無預兆突然而至:在山區旅行遇上泥石流,在海上航行遭遇狂風巨浪,在深夜安睡卻發生了地震。當天災突然降臨,我們中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心中不慌、從容應對呢?我們中 的許多人必然會驚恐萬狀,手足無措,軟弱無力。英國著名曆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指出,我們現在也許建立了一個真理,這就是安逸對於文明是有害的。
如果人沒有準備與自然環境鬥爭的心理,當自然災害降臨,我們隻能選擇投降。即使生活在安全、舒適環境裏的人們,也應該有應對自然環境挑戰的心理準備,而不應放鬆自然環境對我 們個人的挑戰。日本是一個地震多發國家,為了應對這種威力強大的自然挑戰,日本於1961年頒布了《災害對策基本法》,1982年5月由內閣做出規定,將每年的9月1日定為“防災日”,8月 30日至9月5日為“防災周”,以提高應對各種自然災害的心理準備和抗災能力。
人類在馴服自然的同時,不斷受到自然的報複和反抗。人類出於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不斷地應對自然界的挑戰,同時也對自然界的020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生存法則發起有意無意地挑戰。人與自然界的關係,相互順應是暫時的,相互挑戰和鬥爭是永恒的。在人與自然界永恒的漫長的鬥爭中,人類與共生於自然界的其他物種被動或主動地展開 了一場為了“各自生存和發展”而進行的“超級軍備競賽”。這種相互挑戰和鬥爭對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現實的和潛在的威脅。
自然自從培育了人類,人類便成為自然的頭號天敵。人類是自然最大的占領者和侵略者。人類千萬不能陶醉於其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複了人類。自然以災 害、大氣汙染、森林資源減少和覆蓋率降低、荒漠化不斷擴展、水資源危機、環境持續惡化等等報複人類。
森林是最複雜、最重要的生態係統。隨著世界人口的增長和對木材消費的增加,世界熱帶雨林每年就有4200萬公頃在斧鋸和大火中消失,從1962年以來世界森林已減少了一半。曆史上世 界森林資源曾達到76億公頃,占全球陸地麵積的2/3,1862年減少到55億公頃,1975年減少到26億公頃。據測算,到2020年世界森林麵積將減少到18億公頃。
據估算,地球上生物約有500~3000萬種,其中已命名和分類的有1000萬種。生物多樣性是40億年來自然界進化的結果,是寶貴的自然資源,人類無論如何發展,都無法擺脫對生物多樣性 的依賴。近幾個世紀來,生物滅絕的速度不斷加快。除受自然因素影響外,人類活動是造成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在近400年中大約有400種的鳥類和哺乳動物已經絕種,而且滅絕的比例正在 上升。哺乳動物從17世紀每5年滅絕一種上升到20世紀每2年滅絕一種。現在已知的全部鳥類和哺乳動 人的本質是鬥爭021第一章
物中,物種已減少了1%。而且,世界生物物種正以每天一種的速度在減少。
世界上城市排出的工業和生活廢水每年達500億立方千米,全世界有70%左右的人飲用不安全的食用水,平均每天有2.5萬人死於因水汙染而引起的各種疾病。
臭氧層加速消耗減少。臭氧層能吸收陽光中高強度紫外線的99%,像一張巨大的過濾網,為地球上的生物建立起一道天然的保護屏障。據估計,如果臭氧層中臭氧含量減少10%,海洋裏 10米深的魚苗將在15天內死亡,人類皮膚癌發病率將增加15%~25%。紫外輻射增強還會導致生物物種滅絕、農作物減少、全球氣候變暖。有關專家指出,臭氧含量減少到20%時,將是地球 上生命存在的臨界點。
當一個人或一小群人使用一台冰箱、一輛汽車或數台冰箱及汽車時,人對臭氧層的破壞(冰箱、汽車釋放的氯氟烴氣體是破壞臭氧層的主凶)微乎其微,但如果全球68億人中有50%的人 都使用了冰箱和汽車,那麼臭氧層將會遭到巨大的破壞。
人類的物質財富和對物質的享受在增加,但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卻變得惡劣,這是不爭的事實。作為個體的人麵對惡劣自然環境的挑戰或許少了,但整個人類在改造自然環境的同時 受到自然環境的報複會變得越來越嚴重。這是人類麵臨的最嚴重的問題。
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時,自然環境也在改造人。科學研究表明,相比我們的祖先,人在攀援能力、行走能力、感覺能力、抵禦寒熱能力等方麵都有所退化。到底是人改造了自然環境,還是 自然環境毀滅了人022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類,現在還不能輕易地下結論。
在自然之網與網中之結的永恒矛盾中,當網的力量大於結,則人要受自然的製約,人類的命運要聽從自然的安排;當結的力量大於網,則自然要受製於人,自然的命運要聽從人類的安排 。力量對比一旦呈現出強烈的反差,對於自然和人類都是大不幸,隻有當雙方的力量相當的時候,雙方才能和諧共生。保持力量的均衡,是人與自然相處最高的境界。
人為了戰勝自然環境、戰勝其他動物,選擇了聚群而居,以集體的力量來應對和攻擊其他動物。同時,人在進化過程中也自然地形成了一個個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群體。由此產生了氏族 。隨著私有製的產生,又形成了家庭、家族、部落、民族、種族,最後完成了人類組織的最高形式——國家。家庭、民族、國家、私有製、文化、經濟、軍隊等構成了社會環境。人不僅有追 求自然物質條件的原始衝動,同樣具有追求社會資源的衝動本性。權力、地位、名譽,天下無不好者,非此即彼,非名即利,非利即名。滿足人類生存的自然物質資源貧乏,滿足人類欲望的 社會資源——權力、地位、名譽、利益更是稀少、緊缺。我不占有,別人就會占有。別人占有,我的利益就會受到影響、損害,生存質量會下降,心理滿足感會下降。
人與自然環境的鬥爭是有形的、直觀的,而與社會環境的鬥爭則是無形的、看不見的。這種“來無影去無蹤”的鬥爭形態決定了人與社會環境的鬥爭更複雜、更難把握。正像地球和自然 環境有太多的謎一樣,社會環境同樣存在太多的謎,人類想認清它,但卻永遠都在摸索中前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社會環境之網的這種不可透視性使人們在觀察、跟蹤 、把握、實踐時增加了認識的難度。社會環境是一 人的本質是鬥爭023第一章
隻“無形之手”,這隻“無形之手”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每一個具體的人都在這隻“無形之手”的手心裏,就像孫悟空跳不出如來佛的手心一樣。如果說個體的人與自然環境的鬥爭中,體 力是一個重要的因素,那麼當個體的人與社會環境鬥爭時,體力則退到了次要的位置,智力上升為主要因素。在人與社會環境的鬥爭中,隻有智者才能常勝。
人與社會環境鬥爭的對象是眾多且多變的。社會環境的因素有多少,人們的鬥爭對象就有多少。每個人的鬥爭對象、在不同時期的鬥爭都不相同。人與社會環境鬥爭的軌跡總是如此地運 行:一開始是與父母親及兄弟姐妹等家人的鬥爭,其後是與生活周圍的其他人的鬥爭,隨後是與生活在其中的組織的鬥爭。無論一個人是多麼的卑微弱小,還是多麼高大神聖,其鬥爭的軌跡 概莫能外。
人與社會環境鬥爭的範圍及影響,決定了一個人的價值或影響力。所謂凡人,指的是那些鬥爭對象僅限於身邊的人和事及組織的人;而所謂偉人,指的是那些與天鬥、與地鬥、與天下人 鬥的人。凡人,常常為了眼前的利益而與周圍的人和組織相爭相鬥;而偉人,他們總是把眼光放在遠方的高山大海,當眼前的利益與周圍的人和組織發生矛盾衝突時,他們會選擇放棄眼前利 益。鬥爭是他們必備的武器,但團結同樣是他們離不開的武器,他們總是能夠團結最廣大的民眾,與他們的敵人展開鬥爭。
人與社會環境的鬥爭總是以個體的方式來體現和表達,每個人與社會環境鬥爭的方式、方法、行為、觀念都不相同。不管每個人的方式方法如何千差萬別,結局不外有三:成功、失敗、 一半成功一半失敗。人與社會環境鬥爭的成敗取決於人對社會環境的認識能力和行動能力。人024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對社會環境看得越清楚,其鬥爭的目標才能越明確,鬥爭的路線才能越準確,鬥爭的手段才能越有效,鬥爭才能取得成功。相反,鬥爭就會失敗。僅僅看得清還不夠,還要付諸行動,知行 結合才能最終取得勝利。
人一生下來就被打上了社會環境的烙印。“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馬克思的這一著名論斷揭示了人作為社會動物的本質。人與社會環境鬥爭的最有力、最有效、最便捷的是組織。人派 生出組織,人決定組織,但當組織成為一個獨立於人的客觀存在時,眾人組成的組織便淩駕於個人之上。這個組織,可以是幾個人結成的同盟,也可以是一個家庭、家族,更多的則是以政黨 、行會、協會、機構、單位等方式出現,從廣義來說,國家也是一個組織,是一個超級組織。
組織代表、凝聚著眾人的意誌,代表、凝聚著眾人的力量,代表著眾人的裁決。組織可以凝聚一部分人成為一個團體以對抗、抗擊、推翻另一部分人的團體。組織可以決定個人的命運。 當一個人和組織對抗時,組織的背後站著眾人;組織的代表者則是站在組織最頂層的人,這個人就是組織的代表。
曆史上的農民起義都是打出一個旗號,樹起一個旗杆,成立一個組織,來推翻當時的王朝統治。如西漢的赤眉起義,東漢的黃巾起義,唐末的黃巢起義,宋朝紅巾軍起義,清朝的白蓮教 起義等。單個人無法推翻組織,推翻一個組織必定是另一個組織。孫中山為推翻清王朝,和黃興等人成立了同盟會,後來創立了國民黨。中國共產黨人創建了中國共產黨,旨在推翻封建主義 、帝國主義的統治,建立一個平等富強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