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的本質是鬥爭(3 / 3)

一個心懷大局的人、心懷天下的人,要緊緊抓住組織,要緊緊抓住組織最頂層的人。如果他不能抓住組織,就要成立組織。如果他不能抓 人的本質是鬥爭025第一章

住組織最頂層的人,他就要成為組織最頂層的人。當個人脫離了組織,無論其力量有多麼強大,鬥爭的結果必然是失敗。而那些成功者總是善於組成組織、利用組織來行事。組織是人與社會 環境鬥爭的一大法寶。

在一個組織、一個社會裏,鬥爭的最高形式是政治鬥爭。“政治”一詞,早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就屢有出現,《尚書》中說:“道洽政治,澤潤生民。”即政治是治理國家所施行的措施。 列寧說:“政治就是參與國事、指導國家、確立國家活動的方式、任務和內容。”(《列寧選集》,俄文版第21卷第14頁)政治的基本內容就是各個階級、政黨、集團等參與國家生活的活動 ,而這些活動的中心問題是政權問題,簡言之,就是治國之道。政治鬥爭既是人與人之間的鬥爭,又是涉及集團、民族、階級、政黨、國家之間的鬥爭,因而是所有鬥爭中最高的、最複雜的 、最具代表性的鬥爭形式。

每個人都是一個具體的、特定的結,而上下左右、前後中間的結都是他人之結。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就是人和他人的關係,除了我之外就是他,他之外就是我,中間沒有第三者。我的對立 麵是他,他的對立麵是我。人與人不同,每個人的父母、出身、教育、成長、朋友、習慣、愛好、素質、能力、信仰、追求、經曆等等,都是特定的、個性的、不可複製的、不可替代的。人 與他人的差異性決定了人與他人必然產生矛盾、衝突、鬥爭。法國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薩特說:“他人就是地獄”。沒有人與他人之間的差異性,就沒有世界的豐富性。世界的豐富性建立 在人的差異性基礎上。而每個人與社會環境鬥爭的曆程都是一部豐富的曆史書。

人獨立於他人而存在,同時又不能完全獨立於他人而存在。人是一種個體動物,像魯濱遜一樣可以在一個四麵是海洋的孤島上獨立生存。026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同時,人又是一個群體動物,人不能永遠離開他人而生存。作為社會性的動物,人離開他人而獨立生存隻能是相對的、暫時的,而彼此結伴相才是絕對的、永恒的。就像網上的結,單獨的 一個結是不存在的,此結總是與他結相連,結結相連,從而組成了一個網。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

樹葉,更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大

腦。人與人的差異性,是由個體

千差萬別的思想決定的。正是有

了這種複雜的東西,這個世界看

起來才更加生機勃勃。

人和他人的關係是既對立又統一的。他中有我,我中有他。首先是“我” 的存在,沒有“我”的存在,所有“他”的存在都沒有意義,“我”的存在是“他”存在的前提和條件。同時, 作為對立麵的“他”的存在也是“我”的存在的前提和條件,沒有“他”的存在就沒有“我”的存在。“我”的存在總是相對於“他”存在而言的。

人與他人的這種辯證關係決定了人與他人的鬥爭是永恒的,是不可調和的。調和、和諧是暫時的、短暫的、相對的,矛盾、鬥爭是長久的、永恒的、絕對的。

人作為社會動物,他的四大天敵中最大的敵人既不是自然環境,也 人的本質是鬥爭027第一章

不是社會環境,更不是他人,而是他自己。

人是他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歸宿。沒有“我”的存在就沒有我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關係的存在,所有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與“我”的關係都是因為“我”的存 在而發生的。“我”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就開始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發生關係,而當“我”消亡的時候,“我”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關係將隨之消亡。如果還有關係,那是精神的“我 ”存在著,並與世界發生著間接的關係。

“認識你自己”,這是古希臘人的名言,這是一句勝過金子的珍貴語言。人無論是與自然環境還是與社會環境作鬥爭,必須“認識你自己”。一個鬥爭的勝利者一定是認識自己的人,而一 個失敗者一定是一個不認識自己的人。古人說:“自知者明,知人者智”。

028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三、鬥爭伴隨人的一生

人性的弱點不能保證曆史的悲劇不會重演,曆史的事實是,這樣的

悲劇一定會重演,隻是,人們不知道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會重演。

倘若人性本質為善,那麼人與人之間就應該相愛相和。如果人與人之間無利益之爭,那麼家庭、種族、民族、階級、國家之間就不會有暴力、戰爭。如果人與人之間無爭,那麼世界就會 永享和平。自從有人類曆史以來,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和平盛況。

兩隻雞為了一粒稻子會發生爭奪,兩隻猴子為了一個香蕉會爭搶,兩隻雄獅為了爭奪一隻雌獅會發生廝殺,當狼群和牛群相遇時會相互攻擊……在動物界,同類之間和異類之間的鬥爭是 一種與生俱來的、自然而然的、永恒不變的本性。這種鬥爭通常以肢體攻擊、衝撞的方式出現,輕者傷及皮毛,重者被對手殺死,甚至成為對手的盤中餐。

同所有的動物一樣,鬥爭也是人與生俱來的、自然而然的、永恒不變的本性。鬥爭伴隨人的一生。嬰兒在饑餓的時候總是以啼哭而非嬉笑的方式向母親發出吃奶的信號。這種啼哭是生命 在幼小時期所能采取的最好的與饑餓作鬥爭的方式,而孩子一旦啼哭,母親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孩子餓了。

小孩在學習走路和奔跑的時候摔倒了,總是以哭喊的方式來向父母或身邊的親人提出被攙扶起來的要求;而當孩子的要求被拒絕時,孩子 人的本質是鬥爭029第一章

通常以更大更強烈的哭鬧來表達他(她)的憤怒和抗議。中國人絕大多數都采取了滿足孩子要求,即把他(她)扶起來的做法,而西方人基本是拒絕孩子的要求,從而迫使孩子自己站起來。 這種大人與小孩(父母與幼小子女)間不同的鬥爭方式,導致了中西方孩子長大後在自立方麵的差距,中國的孩子獨立(自立)意識、競爭意識差且晚,而西方人的獨立(自立)意識、競爭 意識強且早。

人與人之間、人群內部、國家之間及內部、各種社會組織之間及內部,為了爭奪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都會發生鬥爭。與動物相比,人類的這種鬥爭形式更為豐富,有體力的、有智力的, 有直接的、有間接的,有衝突性的、有非衝突性的,有溫和的、有激烈的,最極端的是從身體上消滅對手。人類的殘暴比動物有過之而無不及。

攻擊行為是鬥爭最主要的表現形式。著名的動物學家、現代行為學的創始者奧地利人康羅?洛倫茲《攻擊與人性》一書中指出:“攻擊行為——它的後果時常和祈死願望的後果一樣——就 像其他的行為一樣也是一種本能,在自然情況下,它也和其他本能一樣對個體和種族的生存有很大的幫助。”捕獵(魚)和祭祀是人類早期活動最主要的內容。捕獵就是明顯的攻擊行為,在 捕獵其他動物的活動中,人冒著生命的危險,或戰勝其他動物,或被其他動物戰勝。

攻擊是人類生存的最有效途徑,而守株待兔隻能滅亡。攻擊可以獲取人類賴以生存的食物,攻擊可以占領賴以生存的空間。人類如果沒有攻擊能力早就被其他動物消滅,如果攻擊能力弱 早就淪為低級動物,正是因為人類的攻擊能力強大,才使人類成為萬物之靈。洛倫茲指出,在自然界,鬥爭一直是存在的活動過程,在護種作用的淘汰壓力下,它們030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的行為機構和武器是如此發達,而且明顯地出現和被使用。

沒有攻擊性的本能,人類就不會延續下來。攻擊性是人類生存和延續的原始動力。康羅?洛倫茲在《攻擊與人性》一書中說:我們肯定的是,當這種攻擊性消跡時,人從早到晚,從刮胡子 到藝術或科學的創作,都將缺少推動力。一切與野心、階級地位或其他類似的行為模式有關的事物也將從人類的生活中消失。同樣的道理,人類一個非常重要且特別的機能——笑——也可能 隨之匿跡。”

就連繁殖後代都是需要鬥爭的。雄性挑選雌性或雌性挑選雄性都是以爭戰的方式來進行。達爾文早已觀察到雌雄淘汰的作用。為了繁殖而挑選最好最強壯的動物,雌雄淘汰就以爭戰來進 行。洛倫茲在說,例如壯鹿的角是為了戰鬥而有的,沒有那些角就沒有什麼希望繁殖後代。否則,角本是無用的,因為它們隻用前蹄抵禦外侮而從不用角。他認為,家庭防禦的形式——和外 在環境交戰的形式——可以使爭鬥進化,進而產生強壯的雄性。

由此可見,人類的攻擊性不僅存在於人與其他動物之間,還存在於同類之間。康羅?洛倫茲在《攻擊與人性》一書中說:“事實證明,卵石工具的第一個發明者,不但立刻利用他們的新武 器殺死獵物,而且還殺死他們種族的人。北京人、普羅米修斯學會取火,於是用火來烘燒他的弟兄。在一些遺址上,我們發現除了正規使用火的痕跡外,還有被切斷和被烘燒的北京人骨頭。 ”他說:“人類有一種族內的攻擊性,雖然它是危險的,卻也是人類完成最高目標不可或缺的東西。” 他說:“許多動物的族內攻擊行為決不會不利於種族,相反的,這是使種族延續的必要 條件。”

人的本質是鬥爭031第一章

鬥爭作為人的本能並不可怕、醜惡、卑鄙、危險,相反,它可愛、美好、高尚、安全。康羅?洛倫茲告訴人們,攻擊性沒有傳統精神分析家所想的毀滅本質,而是與生俱來的,為保存生命 的結構中不可少的部分。當我們知道攻擊衝動確實存在而且是原始的護種本能時,我們就不能了解它的高度危險性,使這項本能變得如此危險的是它的自發性。對於謙虛地尋求生物真理的人 而言,不容懷疑的,人類戰鬥性熱心是由人類以前的祖先的防衛反應進化來的。這種毫無顧忌地隻為一個目的奮鬥的反應,甚至在全然進化的人類部落,必定有高的生存價值。

人是自然的產物,具有自然的生物屬性。同時,人是在勞動中形成的,它一開始就不是純粹的自然生物,而是社會的生物,具有社會的屬性。人是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中介和鏈條。

人是宇宙之精華,萬物之靈長。是勞動使人變成了萬物之靈長,而勞動是人區別於其他動物所特有的能力,是專屬於人和人類社會的範疇。恐龍曾一度是地球的統治者,後來滅絕了。人 並非生來就是地球的主宰者,是勞動使其超越了其他動物。恩格斯指出,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它既是使人類社會從自然界獨立出來的基礎,又是人類社會區別於自然界的 特殊本質的標誌。在人和人類社會形成的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人的生物形態的形成和人的社會及社會關係的形成,是彼此交融、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的統一過程。勞動是人和自然之間物質變換和能量交換的過程,是人類對自然界的積極改造。人類 的勞動一開始就是社會性的活動,是在一定社會關係中的活動,動物的活動則不具有社會性。人類勞動和動物本能活動的不同,顯示了人類與一般動物的根本區別。032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在所有的動物中,惟有人是社會性動物。正是因為人具有勞動的特長和能力,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家庭、階級和國家,人類社會才有別於其他動物群體及組織結構。作為社會性動物,人 與人之間既合作又鬥爭,而勞動是合作與鬥爭的載體,是合作與鬥爭的舞台。有勞動就有分工,就有對勞動成果的占有,在分工和對勞動成果占有的過程必然存在著不均等、不公平,而不均 等和不公平必然產生矛盾衝突。洛倫茲說:“假若人們認定人類的行為,尤其是社會行為,決不是單由理性和文化傳統就能決定,它們還要順從本能行為的一切法則,那麼這些自相矛盾的論 調就找到解釋了。……顯然的,本能行為的機能不能和文化所製造的環境相抗衡。” 如果僅僅順應自然界的挑戰,人類就不會向前發展,人類就會等同於其他動物。

勞動就是人與自然環境的鬥爭,勞動就是應對自然挑戰而采取的活動,鬥爭伴隨著勞動的全過程。勞動就是人改變自然的某種狀態或結構,如人類早期圍捕獵物、摘取果實、築巢防獸等 。人在與自然的鬥爭中創造了手,並從爬行動物變成了直立動物。自從有了分工,就有了鬥爭,鬥爭與分工相伴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目標,如人類早期為了圍捕一頭野豬,必須進行分工, 有人觀察尋找,有人招呼同類,有人用石頭砸,有人用木棒打。後來分工越來越細,有人去摘果實,有人去捕獵,摘果實的相對安全,捕獵的相對危險,有人要去涉水渡河。再後來,一些人 成為農民,一些人成為牧民,一些人成為匠人。

在分工的過程中,有人是自願的,有人則是被迫的,機會也不可能做到人人均等,所以在分工的過程中,必然產生矛盾鬥爭。同時,在為了同一個目標合作的過程中也必然產生矛盾。因 為人的能力不同,想法

人的本質是鬥爭033第一章

在人類的活動中,馴服牛馬拉車耕作,還是騎著戰馬上陣殺敵,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

無論是勞動,還是戰爭,都是人類鬥爭的不同反映形式。所以,現代傑出的政治家都有鑄劍

為犁的進步理念。

不同,一個危險的事,有的人有能力去做,有的人沒有能力或擔心自己的能力而不敢去做,有的人有能力但不想去做。還有一些目標,必須大家同心協力去達成。這時,一些人必然是被迫去 做,於是,產生了矛盾鬥爭。

勞動成果分配或占有的不均等是造成鬥爭的另一個根本原因。對食物的分配即使在原始社會也不可能做到絕對或基本的均等,隻能是相對的均等。我們無從了解原始人類的食物分配形式 ,但可以肯定地說,基本的均等是難以實現的。因為對食物的分配有不同的均等標準,是按人頭分配,還是按人的食量分配,或是按人在獲取食物時的貢獻大小來分034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配。即使是人類發展到了今天,按此三條標準來進行食物的分配,也無法做到基本均等。

隨著家庭、私有製、階級和國家的出現,食物的分配出現了絕對的不均等現象。擁有分配權力的人總是更多地占有食物,而弱小者總是最低限度地占有食物。按照馬克思的觀點,自從人 類的勞動成果有了剩餘,就產生了私有製,自從產生了私有製,就必然產生了對食物、財富不均等的占有,於是就產生了矛盾衝突。

自從人類社會出現了家庭、宗族、民族、階級、國家,人們便加劇了對土地、水源、財富、權力、地位的爭奪。富有的人還想更多地占有財富,權高位重的人還想占取更高的權位,而那 貧窮的人、位卑的人或為了生存而爭奪,或為了夢想更多的財富和擁有權位而爭奪。富強的國家想更富強,貧窮的國家想擺脫貧窮變得富強。

或為了個人,或為了國家,或為了物質,或為了精神,爭奪的目標不同且隨時轉換,惟有爭奪是相同的、絕對的。在和平的鬥爭無法實現占有目標的情況下,人們便訴諸武力。武力是解 決占有問題的最後手段。無論是個人之間,還是家庭、宗族、種族(民族)之間,抑或是國家之間,通過武力來實現占有的方式從來就沒有停止過,過去沒有,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停止。

和平、和諧是我們的向往、夢想,也可能變成了現實,或者已經現實了一段時間,眼下人們正在享受這樣的和平、和諧。但曆史的經驗告訴人們,這種現實是建立在前一個武力占有後的 基礎上,是前一個武力占有後的休戰,而不是終結。那些抱著“世界從此太平”思想的人們, 人的本質是鬥爭035第一章

隻是在做夢,或者在自欺欺人,而夢終歸是要醒的。

可怕的不是武力的占有,而是殘暴的占有。武力僅僅是一方打敗一方,最嚴重的是消滅若幹個人,而殘暴不僅是對肉體、人格的踐踏,還是對肉體的消滅,對無辜者、弱小者的踐踏和消 滅。人類的貪欲引發了戰爭,戰爭推動了人的貪欲,而戰爭是最大的殺人武器。幾千年的中國曆史是一部文明史,也是一部戰爭史。中國曆史上每一個朝代的更替都是以殘酷的方式來完成, 都是奠定在無數人的血肉之軀上。文歡主編的《曆史不忍細看》一書披露了中國曆史上的14次人口大滅殺。中國曆史上規模較大的人口滅殺事件,都是戰爭造成的。中國古代的戰爭非常頻繁 ,在商朝的《卜辭》中就記載了各種戰爭61次。而據《春秋》記載,在春秋時期242年間,各種戰爭達448次。到了戰國時期,僅大規模的戰爭就有222次。遠的不說,就說清代白蓮教起義 (1796~1805年)以來人口驟減,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全國人口為3億9110萬人,起義失敗後全國人口為2億7566萬人,減少了1億1000萬人。太平天國爆發前夕(1851年),中國人口約 為4.3億人,太平天國失敗後(1864年),中國人口隻剩下2.3億人,減少了2億人。

人性的弱點不能保證曆史的悲劇不會重演,曆史的事實是,這樣的悲劇一定會重演,隻是,人們不知道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會重演。當人類鬥爭的本性被貪欲膨脹的時候,當人類鬥爭 的本性被蒙蔽的時候,當人類鬥爭的本性被愚昧和偏見主宰的時候,當人類鬥爭的本性不被約束的時候,武力將充斥於這個世界,武力會演變成殘暴。人類悲哀地發現,這種殘暴至今仍然在 世界各地、時時刻刻地重演著。

036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人與人之間,相愛易,相恨更易;相信易,失信更易;相通易,不通更易;相諒易,不諒更易。這就是人。

有激烈的鬥爭,也有溫和的鬥爭;有殘酷的鬥爭,也有善良的鬥爭;有你死我活的鬥爭,也有相互退讓的鬥爭;有一方勝利的鬥爭,也有雙方或多方共贏的鬥爭。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 倡導和踐行善良的、溫和的、退讓的、共贏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