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輯四 交友與讀書(8)(3 / 3)

凡人世險奇之事,決不可為;或為之而幸獲其利,特偶然耳,不可視為常然也;可以為常者,必其平淡無奇,如耕田讀書之類是也。

憂先於事,故能無憂,事至而憂無救於事。此唐使李絳語也。其警人之意深矣,可書以揭諸座右。

心得

“敵加於己……”一句,“魏相”,西漢名臣。這句話意思是,抵抗侵略、欺負,這在道義上是正當的,所以最後一定能夠取勝;貪人土地財物,這是不正當的,所以最後一定會失敗。

“凡人世險奇之事,決不可為……”,不要指望天上掉餡餅,做人要腳踏實地,而不是異想天開。

“李絳”,唐代名臣。“揭諸座右”,貼在座位右邊,所謂“座右銘”就是這個意思。

堯舜大聖,而生朱均。瞽鯀至愚,而生舜禹。揆以餘慶餘殃之理,似覺難憑。然堯舜之聖,初未嚐因朱均而滅。瞽鯀之愚,亦不能因舜禹而掩,所以人貴自立也。

程子教人以靜,朱子教人以敬。靜者,心不妄動之謂也;敬者,心常惺惺之謂也。又況靜能延壽,敬則日強,為學之功在是,養生之道亦在是。靜敬之益人大矣哉,學者可不務乎?

卜筮以龜筮為重,故必龜從筮從,乃可言吉。若二者,有一不從,或二者俱不從,則宜其有凶無吉矣。乃《洪範》稽疑之篇,則於龜從筮逆者,仍曰作內吉;於龜筮共違於人者,仍曰用靜吉,是知吉凶在人,聖人之垂戒深矣。人誠能作內而不作外,用靜而不用作,循分守常,斯亦安往而不吉哉。

心得

這一組用了很多人物典故,堯的兒子叫丹朱,舜的兒子叫商均,這兩個小子都不學好,所以堯年老的時候,不把王位傳給兒子丹朱,而傳給了舜;同樣,舜年老的時候,不把位子傳給兒子商均,而傳給了禹。“瞽”是舜的老爸,“鯀”是禹的老爸,前者無德,後者無能。這一段思辯性比較強,作者說,堯舜兩位大聖人,卻生了兩個惡兒子,瞽鯀兩個大笨蛋,卻生了兩個好兒子,這是不是沒有天道啊?答案是否定的。堯舜的美德並不因他們的混蛋兒子而受損,瞽鯀的蠢笨也並不因他們的聖人兒子而被掩蓋,所以,人貴自立,還是要靠自己。

“程子”是程頤、程顥兄弟,北宋理學家。“朱子”是朱熹。“靜”和“敬”,前麵已有多處講到。

“卜筮以龜筮為重……”一段講占卜,《洪範》是古代一本占卜方麵的專門著作。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吉凶福禍之事,在人而不在天,隻要人自己做好了,循分守常,不貪不欲,到哪裏都會是好兆頭。

每見勤苦之人,絕無癆疾。顯達之士多出寒門。此亦盈虛消長之機,自然之理也。

欲利己,便是害己。肯下人,終能上人。

古之克孝者多矣,獨稱虞舜為大孝,蓋能為其難也。古之有才者眾矣,獨稱周公為美才,蓋能本於德也。

不能縮頭者,且休縮頭。可以放手者,便須放手。

居易俟命,見危授命。言命者,總不外順受其正。木訥近仁,巧令鮮仁。求仁者,即可知從入之方。

見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謀公事。

正己,為率人之本。守成,念創業之艱。

在世無過百年,總要做好人、存好心,留個後代榜樣。謀生各有恒業,哪得管閑事、說閑話,荒我正經工夫。

心得

“每見勤苦之人……”一句是說,辛勤勞動的人,不會得癆病,達官貴人,往往是窮人家庭出身,這也是人世間的規律。

“克孝”,克盡孝道。

“居易俟命……”一句,“居易”,就是處在順境、沒有危險的時候;“俟”,等待。“木訥”,表麵上呆頭呆腦,其實是質樸;“巧令”,即巧言令色,話說得漂亮,神態討好,孔子說這種人都很可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