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二卦 坤——以德治國的管理理念(2 / 2)

孔子所推崇的人格典範

周公是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姓姬名旦,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被稱為周公。他是西周時期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也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

周武王消滅殷紂王後不久,就因病去世了。這時,十三歲的周成王繼承了王位。當時殷商頑民雖然被滅國,但仍有很大的力量。各國諸侯並未完全心服,周人內部的矛盾日益突出。這些難題都不是周成王這個孩子所能解決的。在這群臣惶恐無主的關鍵時刻,周公這位德高望重又精通墳典文史的大臣站了出來,當仁不讓地做上了攝政王,代成王處理一切國政,百官都由他統率。

在輔佐成王的時候,周公無微不至地關懷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厲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裏,對河神祈禱說:“今成王還不懂事,有什麼錯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讓我死把。”由此可見周公宅心仁厚。

周公盡心盡意輔助成王,管理國事,其治國安邦的能力有目共睹,然而,“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遭人嫉恨就在所難免。很多人到處造謠生事,說周公有野心,想要篡奪王位。鬧得京城沸沸揚揚。成王年少更是鬧不清是真是假,對這位輔助他的叔父也開始懷疑起來。後來,成王翻閱庫府中收藏的文書,發現在自己生病時周公的禱辭,為周公忠心為國的品質感動得流下眼淚,立即派人將已經出走的周公迎了回來。

史書上記載,周公“一飯三吐哺、一沐三握發”,這是什麼意思呢?原來,周公為了治國安邦,廣招天下賢士,一聽說有人求見,哪怕是在吃飯,就馬上吐出口中的食物去召見;哪怕是正在洗頭時,也立即握著尚未梳理的濕漉頭發召見。可見為了輔佐成王,周公是鞠躬盡瘁、日理萬機的。難怪曹操由衷地稱讚“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認為是周公這種求賢若渴的態度感動了天下的高人,使得天下萬民都樂意歸順周朝。

周公攝政七年後,在周成王滿二十歲的時候,將國家政權交給了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置,依然盡心竭力地輔佐周成王。

周公不僅以身作則,去影響、教育別人,更是嚴格要求自己的家人。當周公的兒子伯禽要到封地魯國去的時候,周公語重心長地告誡他說:“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又是天子的攝政,地位可不算低了。但是我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還怕失去天下的賢士,你千萬不要因為身為魯君而對人傲慢啊!”從而使其子牢牢地記住了一個道理:那些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的人,都是由於有崇高的道德,才足以治理一個國家。

後來的儒家學派,為什麼一直把周公的人格作為最高典範,把周朝初的仁政作為最高政治理想呢?那是因為才高德重的周公是孔子崇拜的偶像。孔子在二十多歲的時候,曾不遠千裏,數次跋涉,來到洛陽求學問禮。不僅如此,孔子還經常做夢夢見周公。如果“很久沒有夢見周公了”,就會感到失落。

現在我們經常能聽到“以德治國”、“以民為本”等政治主張,其實,這些理論早在三千年前周公就提了出來。周公在對商朝的曆史做了一個詳細思考後,認為商朝的滅亡不是因為“天命”,而是由於他們失德,失德者失人心,失人心就必然滅亡。

《尚書》裏有這麼一句話,“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就是說,天之所見,是通過人民的眼睛得到的,老百姓看到的,就是上天所看到的;天之所聽,需要借由人民的耳朵,老百姓聽到的,就是上天所聽到的。周公是曆史上第一個提出要把“明德”作為執政綱領的政治家,強調管理國家要順應天意,順應民意,以德治國。而這不正是《易經》坤卦中“君子以厚德載物”的深刻寓意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