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取名“契此”(2 / 3)

小秋霞一直很奇怪,自己總也吃不夠的雞鴨魚肉,哥哥為什麼沾也不沾。秋霞曾經多次問過哥哥,契此敷衍她說,因為見到過宰殺豬羊雞鴨時那血淋淋的場麵,所以看到肉就想嘔吐。因此,秋霞推斷,哥哥從未真正品嚐過肉的滋味,若是他知道肉很好吃,就不會再厭惡了。於是,她將兔肉撕成一條一條,裹在了哥哥最愛吃的糍粑團當中。糍粑是糯米做的,十分黏,所以夾進肉之後黏合得很好,從外表根本看不出來。

一會兒,契此總算回家來了。撒野瘋跑了大半天,他早已餓透了,與舅舅打了一聲招呼,便催著母親快弄吃的來。今天秋霞格外勤快,未等母親動身,搶先到廚房裏將糍粑團端了過來。小契此不管三七二十一,抓起一隻糍粑團就往嘴裏塞。

他咬了一口,剛剛咀嚼了幾下,尚未下咽,便察覺到了異樣。然而,糍粑很黏,牢牢粘在口腔裏,急切之間吐也吐不出,咽也咽不下。小契此脹得臉脖子通紅,頭上豆大的汗珠如同雨下,片刻之後,他像是被堵塞了氣管,脖子一歪,癱倒在地,兩腿蹬了幾蹬,沒了氣……

有一年,釋迦牟尼佛遊化到摩伽提國,住在寂滅道場彌加女村自在天祠精舍。

那天,佛陀正與弟子們在森林中經行,還有五百名前來請教的梵誌②,亦跟隨在佛陀身邊。

這時,從森林外麵走進來一位十五六歲的少年比丘。他名叫彌勒,出身於婆羅門家庭,父親迦波利是波羅捺國的宰相。彌勒小小年紀,卻與佛祖釋迦牟尼一樣,身軀金色,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神情聖潔,威儀莊嚴,如同金山銀峰一般,渾身放射著金色的光芒,散發著銀色的光明。

彌勒來到釋迦牟尼佛跟前,五體投地,如銀山崩,成金花聚,眾寶間廁,金花金台,七寶為果,於台閣中,有妙音聲而說偈言:

我見牟尼尊,麵貌常清淨。

百福相奇特,世間無倫匹。

煩惱垢永盡,智能悉成滿。

一向常歸命,身心無疲倦。

故我以五體,欲得勝安樂。

脫苦無所畏,敬禮釋迦文。

那些梵誌,何曾見過如此莊嚴神聖的場麵,便向佛陀請教道:“世尊,這個少年神采奕奕,光明無量,與您無異。他如此年幼,如何修行,具備了這等高貴氣質與修養?”

釋迦牟尼佛慧眼通天地,靈妙貫古今,當然知道彌勒的來龍去脈,微微一笑,徐徐說道:“你們不但要聽,並且還要隨之思惟,我給你們仔細說來。”

釋迦牟尼佛向大家娓娓道來:

在遙遠的過去,有一個世界名叫勝花敷。在那個世界裏有佛出世,佛號彌勒。彌勒古佛以慈心教化眾生,他所講解的佛經名為《慈三昧光大悲海雲經》。這部經功德無量,攝受力極強,若有聽聞者,即能超越無數罪業,得道成佛。

當時,這個國家有一位名叫一切智光明的大婆羅門,他聰慧多智,博覽群書,知識極為豐富,是全國最有學問的人。他聽說彌勒古佛聲名卓著,很是不服氣,便前來辯論。然而,他費盡心機想出的種種難題,都被彌勒古佛一一破解。他心服口服,跪倒在古佛麵前,發起菩提心,祈禱說:“我現在潛心學佛,誦持《慈三昧光大悲海雲經》,以此功德,將來必能成佛。我成佛時,佛號也叫彌勒。”

從此,他舍離家園,獨自進入深山之中,修行梵行。他除了每天到附近的村莊乞討一些飯食活命以外,其餘時間都用來誦持佛經、坐禪修靜。經過多年的潛修,他已經達到了無欲無求、靈明不昧、一心不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