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是預知禍福的神僧,還是瘋和尚?(1 / 3)

唐昭宗天複三年(公元903年)年末,身兼鎮海(總部杭州)、鎮東(總部越州)兩大節度使的越王錢鏐,派指揮使楊習攻擊並消滅了睦州刺史陳璋,兩浙的動蕩局麵又安定了下來。

此前,在布袋和尚點化下,奉化鎮將幡然頓悟,主動將原來被他驅逐的縣令又請了回來,所以沒有被越王錢鏐列為叛亂行列,僥幸保住官位,也保住了一家人的腦袋。奉化人民也在無形之中避免了一場兵燹蹂躪。

那天,布袋和尚又來到石拱橋上的時候,發現橋那邊的江岸旁圍著一群人,便優哉遊哉地走了過來。人們看到他,指指點點,也不知是什麼意思。他溜達過來之後,豁然看到,橋基側麵居然也有一個布袋和尚!

那個布袋和尚,也是矮身大肚,袒胸露腹,居然同樣在杖頭上挑著一隻布袋!

難道,上天怕他寂寞,又給複製了一個雙胞胎不成?

他走近一看,那根本不是一個活人,不過是橋基牆麵上的一幅畫像!一幅自己的活靈活現的畫像。這自然是陸生惟妙惟肖的傑作。

布袋和尚走上前來,對自己背著布袋的畫像說偈子:

行也布袋,坐也布袋,

放下布袋,何其自在。

“哈哈哈……”人們發出哄堂大笑。這個瘋瘋癲癲的和尚太傻了,居然和一幅畫說話。

布袋和尚卻依舊對著畫像說:“拿得起,放得下,才能得到大自在。你聽見了沒有?”

一幅畫像,又不是活人,如何能聽懂他的禪機呢?就算是活人,又有幾個理解他的寓意呢!

布袋和尚對著自己的畫像大搖其頭:“你不是我,我不是你。我還是我,你不是你。”說完,他就“呸、呸、呸……”向那畫像唾個不停。

這個和尚,不但瘋,而且又傻又癡!他竟然不知道愛護自己的羽毛,連自己的形象也糟蹋!

本來好端端的一幅畫像,沾滿了鼻涕唾液,變得汙垢不堪。人們都感到很肮髒,很惡心,便一哄而散。

本來,因為鎮將的事情,奉化城裏的人們對布袋和尚已經有了一些神奇的印象,而今通過這件事,大多數人都認為,原來他巧妙救陸生、穿起冰雹當項鏈的事情,不過是巧合而已。這個瘋魔和尚,永遠不過是個瘋魔和尚。

日子就這樣平平淡淡地過著。

不知何時,布袋和尚身邊時常圍繞著十六個小男孩。這些孩子,大的正換牙,小的兩三歲。如同布袋和尚當初出現在城裏一樣,人們不知他們從何處來,也不知他們到何方去。有的時候,他們圍繞在布袋和尚身邊,像是無處不在;有的時候,卻又消失得無影無蹤,像是蒸發了一樣。也不知道是布袋和尚對他們招之即來、揮之即去,還是他們想來就來、想去就去,反正有了他們與布袋和尚攪和在一起,奉化人就平添了不少樂趣。

唐哀帝天祐二年(公元905年)八月,處州(今浙江麗水市)刺史盧約派遣其弟盧佶,攻陷了溫州城池。城裏有一戶開湯圓店的林姓人家,獨生兒子在混亂中無辜被殺,悲痛欲絕的林家老夫妻,無法再在這個傷心地生活下去,便從溫州來到奉化投親靠友。誰知,屋漏偏逢連夜雨,他們的親友不知搬遷到了何處,老夫妻撲了空。

溫州的家產已變賣,林老爺子已經無家可歸。而且,錢鏐也不會善罷甘休,聽之任之,不知何時,溫州城必將再次發生激戰。為了躲避戰亂,林老爺子隻好在奉化縣城租房居住下來。

他們變賣家產的錢財少得可憐,若是坐吃山空,很難維持下去。好在林家的湯圓買賣已經祖傳了三代,林老爺子的手藝更是空前絕後,一枚小小的湯圓,硬是被他滾出了許多花樣。在溫州,人們都叫他“林湯圓”,他的大名反而被遺忘了。因此,林老爺子就熟門熟路,開了一家湯圓店。

然而,溫州的金字招牌,到了奉化卻分文不值——人們壓根就沒聽說過他,也不知道他的手藝,如何肯光臨他的小店?再說,他因為資金有限,小店開在一個偏僻的角落,過往的人員很少,所以林湯圓的湯圓店是灶火灰冷,門可羅雀。

湯圓風味再好,無人品嚐,也就沒人知道;無人知曉,也就得不到傳揚;得不到傳揚,也就沒有名望。這種地方小吃,有名氣才能帶來人氣,人氣鼎沸,才能財氣興旺。

這一天一早,林湯圓看著一個個精工細作的圓滾滾的湯圓發呆。早知道這樣,還不如不開這家倒黴的湯圓店呢!選購原料,置買工具,將他們老兩口僅有的錢財折騰了個精光。而現在,買賣冷清,一天也賣不出幾碗湯圓,照這樣幹耗下去,要不了幾天就把老本賠光了。到那時,老夫妻兩個隻能喝西北風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