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湯圓雙手抱住頭,長長歎了一口氣,“唉——”
像是為了回應他的歎息,門外傳來一陣喧嘩。林老漢抬頭看去,於是看到了兩眼晦氣——門外,出現了一個光光的禿瓢,那是布袋和尚的光頭。
不知為什麼,江南、湖廣一帶的生意人都有一個忌諱,生怕開門第一個碰到和尚尼姑——大概他們的光頭,能使人聯想到零蛋吧。
“呸——”林老漢下意識吐了一口口水。一早就來了一個光蛋蛋,這一天的生意恐怕又要賠個精光光!
誰知,林老漢心裏越膩煩,布袋和尚反而待在他的小店前不走了——他就是想走也走不了——也不知從哪裏鑽出了一群小娃娃,從前後左右阻住了布袋和尚的去路。他們有的拽他的布袋,有的摟住他的腰,甚至還有一個小娃娃騎在了他的脖子上,一下又一下彈他的光頭玩……
本來鬼難纏的布袋和尚,遇到了這十五六個俏皮搗蛋的小男孩,算是倒了八輩子黴。他顧了頭,顧不了腳;注意了前方,忽視了後麵;護住了左邊,暴露了右邊……他好不容易才擺脫了一個小娃娃,又有幾個糾纏上來……
小娃娃們相互使個眼色,四個孩子抱住了布袋和尚的兩條腿,兩個五六歲的男孩用頭抵住了他的大肚皮,又有幾個人拽住了他的胳膊,他的兩隻耳朵上居然長上了四隻小手,揪得他齜牙咧嘴,噝噝直吸涼氣,另兩個機靈鬼趁機鑽進了他的腋下,小手直向他的腋窩撓去……
布袋和尚癢癢得咯咯笑個不停,身子軟了,筋骨麻了,像一攤稀泥一樣仰麵躺在了地上。於是,那群孩子蜂擁而上,騎在他的身上撒歡兒。喧鬧聲、歡笑聲,一浪高過一浪……
本來十分偏僻的小巷子裏,因了他們而生動、熱鬧。許多人駐足圍觀,不時發出開心的笑聲。漸漸地,周圍積聚了有百十多個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些人幹脆從林老漢那冷冷清清的小店裏借了幾條凳子,居然像看街頭耍把戲那樣有滋有味地觀看起來……
不曉得什麼原因,那些小娃娃的精力似乎異常充沛,而且心竅極為靈通,他們花樣百出,玩鬧得別出心裁,總是讓人忍俊不禁,捧腹大笑。
他們把布袋和尚折騰了足足一個時辰,就是一塊生麵團,也已經被他們揉搓成了發麵饅頭了。布袋和尚隻好合十鞠躬,連連求饒。一個帶頭的小娃娃說:“光求饒還不行。我們陪你樂了半天,肚子餓了,你得請我們吃飯。”
布袋和尚抖了抖空空如也的布袋,說:“我還沒化到飯,沒有東西給你們說。”
那個娃娃頭一指林老漢的湯圓店說:“這裏有現成的湯圓,你給我們買湯圓也行。”
布袋和尚趕緊攥住布袋一角,說:“我是出家人,身無分文,哪有銀子給你們買湯圓。”
然而,他的舉動怎能瞞得住這群鬼精靈的孩子,他們再次一擁而上,在布袋和尚的渾身上下撓癢癢。布袋和尚又笑著縮成了一團,手裏的布袋自然落在了孩子們手裏。他們從布袋搜羅出了一些碎銀子,讓林老漢煮了滿滿一大鍋湯圓,就在街上吃了起來。
那些看熱鬧的人們看到孩子們吃得津津有味,不禁也被勾起了食欲,便有人也買來一碗嚐嚐。尤其是那些借過小店凳子的人,不好意思白坐,就買來一碗湯圓。
林湯圓果然不是浪得虛名,人們這一嚐,便欲罷不能,很多人吃了一碗又一碗,一邊吃一邊嘖嘖稱奇,讚美有加。於是,就有更多好奇的人也加入了品嚐的行列中。
人們大概都把心思用在了品味林家的湯圓上,誰也沒有注意到布袋和尚與那群小男孩何時離開,又去了哪裏。
林湯圓的美味,在奉化一傳十,十傳百,不長時間便傳遍了全城,人們紛紛前來品嚐。從此,林家的湯圓買賣興旺了起來,老兩口衣食無憂,漸漸忘卻了喪子之痛、離鄉之愁,久違的歡笑又回到了兩位老人臉上……
奉化城裏有一個單家糍粑小店,生意比林家湯圓還要紅火,一大早,人們便來排隊購買。
糍粑由糯米麵蒸製而成,十分好吃,卻也十分討厭——糍粑很黏,吃的時候粘在手上、臉上到處都是,還很難清洗。而單家的糍粑蒸熟之後,再下到油鍋裏炸一遍,外表形成一層色澤金黃的硬殼,不但不粘手,而且又香又脆。這樣製作出來的油炸糍粑,外焦裏嫩,脆香溫潤,具有香、甜、爽、滑多種特色。因此,多年來單家的油炸糍粑,位居奉化第一小吃之列。
布袋和尚從小就很愛吃糍粑,還曾經差點因為食用夾了兔肉的糍粑而喪命。他是單家糍粑店的常客,當然他從來不付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