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道:“參禪這件事,沒什麼玄妙的。隻要能於事無心,於心無事,則虛而靈,寂而妙,即是禪的境界。比如你做生意,但凡遇到大小事務,專心致誌,隨時處理;再比如你肚子餓時,就一心一意吃飯,不要胡思亂想。也就是說,不管幹什麼,不能雜亂用心,都要一門心思將手頭的事情做好,該拿起來的時候要拿得起,過後要放下時放得下。久而久之,自然打成一片,事事無礙。這才是真正的做功夫。”
劉均佐恍然大悟:“噢,原來佛家修行,就是這樣簡單!”
布袋和尚說道:“禪,就是人的本來麵目,就是生活的真實。所以,修禪也就是饑來吃飯,困頓則眠;熱了脫衣,冷就烤火。一切自然而然,毫不做作。”
聽了這一番話,劉均佐真正明白了:禪,無用心處,專注於當下即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心靈純正,認認真真做好手頭的事情,就是最好的修行。可是,他還是有一絲憂慮,他說:“可是,布袋師父,像我吧,是個商人,做生意賺錢,也是修行嗎?”
“是!”布袋和尚的口吻那樣地斬釘截鐵。他說道:“學佛,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要出家靜修,要隨順每一個人的因緣,充分發揮每一個人的長處。當官的,做一個好官;為民的,安於本分。比如你劉均佐,天生就是一個商界奇才,你在物資流通、調劑餘缺的同時,為社會創造了大量財富。這就是你最合適的位置。”
隨後,他又補充說:“當然,這其中的關鍵是,你怎樣賺錢,賺什麼樣的錢,賺錢幹什麼。一個學佛的商人,心一定要正,從正當的途徑,用正當的手段,賺取正當的利潤。還有,賺錢之後,不能僅僅用於個人享受,要布施、供養三寶,救助貧苦危難的人們。這樣,就是福慧雙修,能更快地契入菩薩之道。”
劉均佐很興奮,說道:“同是做生意,貪心作祟,坑蒙詐騙,萬劫不複;一念轉換,慈悲喜舍,功德無量。”
布袋和尚也笑了:“但願你說到做到。我有一首偈子贈給你。”
說著,布袋和尚拿出了一張紙,遞給了劉均佐,上麵寫道:
非聖非凡複若乎,不強分別聖情孤。
無價心珠本圓淨,凡是異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無量清高稱道情。
攜錫若登故國路,莫愁諸處不聞聲。
劉均佐讀了一遍,不太明白偈子的含義。當他抬頭想向布袋和尚請教的時候,身邊哪裏還有人影!遠方,好像從西山之中,傳來了一縷若隱若現的吟誦之聲:
苦海出頭應有路,靈山別後遙無期。
他生莫忘今朝會,龍華樹下重逢時。
劉均佐向著聲音傳來的方向,深深拜了下去……
從此,劉均佐像是完全變了一個人,不但篤信佛教,而且樂善好施。這一年,是為吳越國天寶三年(公元910年),吳越王錢鏐大興水利,征集了數十萬河工,修築錢塘江堤。為了一勞永逸,永絕每年都會發生的錢塘大潮的侵害,錢鏐不惜工本,海塘一律用巨石構築而成。一千多年來,時至今日,這些石堤一直發揮著巨大作用。而錢鏐興修這樣浩大的水利工程,耗費億萬巨款,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源自像劉均佐這樣的富商居士的布施捐獻。
一念差墮入塵埃,貪富貴不舍資財。
發慈悲布袋點化,功行滿同赴靈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