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自性本自清淨,不動亦不搖(3 / 3)

布袋和尚說:“你是誰呀?等我找到了衣服好給你送回去。”

“我是……”

小偷剛要報出姓名,忽然醒悟到,自己原來就是賊!賊就是自己!

暴露了行跡,他想要逃跑,卻發現自己原來抓在手裏的壓根不是珠寶項鏈,而是一條堅固的繩索。天曉得究竟是怎麼回事,他的雙手居然被緊緊纏住了,無論如何也無法掙脫。

這時,布袋和尚坐了起來,說道:“貧僧無財,你來盜個什麼?你自性無妄,為什麼要貪圖財利,自己玷汙純淨的本性?你無數劫以來,一直被貪所誤,受盡了輪回之苦,為什麼還不省悟?現在,你由貪而盜,更是無端犯罪,發展下去必有牢獄之災!”

小偷凜然而顫,感到一絲涼氣從靈魂深處慢慢升起來,與此同時,他隱隱約約覺得,自己似乎正在滑向一個黑暗的深淵……

布袋和尚的聲音如晴天霹靂,在他頭頂轟然炸響:“你已是錯過好時節,如何不反思自心!”

小偷“撲通”一聲跪倒在地,痛哭流涕說:“我偷盜成性,實在控製不住自己。請布袋大師救救我。”

布袋和尚說:“你這是見財起心。”

小偷說:“是,每當我看見人家的財物時,如果不想法偷來,就吃不下飯、睡不著覺。”

蔣摩訶插話說:“難怪人家說,一怕賊起意,二怕賊惦記。”

布袋和尚一笑,道:“那麼,你沒看見的時候呢?沒有起心、沒有動念之前呢?”

“那倒是和常人一樣,和我沒形成偷盜習慣之前一樣。”

布袋和尚嚴肅地說:“沒有遇到人家的財物之前,你的貪念就不會生起。由此可知,一念不生,是你的真性,也就是你真正的安身立命之處。今後,貪念剛起,你立刻向它生起的地方觀察,向它生起的原因深究,漸漸你就會發現,它並沒有一個實質的東西,一看就滅。習慣能形成,就能改變,關鍵是要有恒心。”

小偷喏喏而去。

布袋和尚衝著夜空吟誦道:

盜財不成反失衣,開口說話露蹤跡;

習慣本空能轉變,偷性佛性原是一。

蔣摩訶聞聽此言,很是吃驚,說道:“師父,偷性與佛性是一個東西?”

布袋和尚說:“當然。煩惱即菩提,就是這個意思。煩惱,猶如波濤,看似洶湧,但它的實質未變,平靜下來之後依然是水。”

蔣摩訶若有所思。

幾天之後,布袋和尚與蔣摩訶師徒二人來到了奉化城北的應家山,寓居在山頂的一間茅屋裏。一天傍晚,蔣摩訶肩上擔著柴,手裏提著水桶,從山下向茅屋走來。布袋和尚站立在門口,手指著他吟誦道:

汝水若還清,汝身被水溺;

汝柴若還燥,汝身被火燎。

燎溺病同途,大夢原未覺。

汝能鞭起懸空靈覺心,反複看渠非深奧。

神光獨耀性真常,現成公案方知道,

便能穩坐毗盧頂上吹清調。

蔣摩訶心有靈犀,馬上感到師父偈子裏的禪機猶如春風吹拂,撲麵而來。他立刻追問道:“如何降伏妄心?”

布袋和尚道:“心是何物?徒勞調伏,妄本無根,放下無跡。諸緣擾攘,一真寧寂!”

蔣摩訶明白了,心也好,妄念也罷,都是虛幻不實的,所以心不需要刻意調伏,妄念也不用故意去除。盡管外緣紛至遝來,熙熙攘攘,看似煩亂,但自性本自清淨,不動不搖,根本不會受煩惱的染汙。然而,他道理上雖然明白,卻並沒真正證悟得這種境界,所以在反觀自性的時候,心靈之中仍有一絲疑雲。

布袋和尚法眼如炬,早已看到他尚有一絲凝滯,便冷不防突然大喝道:

“如如法界體堂堂,砍不破兮遮不黑!”

蔣摩訶聞言,如雷貫耳,心中靈靈明明,空空落落,豁然開悟了。

師徒兩人把臂大笑,將喜悅灑滿了山野。

禪宗祖師說:“不破本參不住山,不到牢關不閉關。”蔣摩訶的開悟,僅僅是破了本參,尚未突破最後的禪關,所以,他想在應家山長期閉關靜修。布袋和尚說:“也好,你閉關三年,然後再跟隨我雲遊三年,師父我就該成就彌勒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