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世界新格局(4)(2 / 3)

§§§第八節八萬水兵齊造反

1918年10月,在德國政府向他的死對頭協約國求和的時候,堅持要把戰爭進行到底的德國海軍司令部下令:遠洋艦隊出海與英國海軍決戰,如果不能取勝就“光榮地沉沒”。命令一下,立刻引起了水兵們的極大憤慨。這種讓八萬水兵送死的冒險行徑讓基爾港的水兵們氣憤不已,他們拒絕起錨出海,反戰的傳單出現在各艘軍艦上。

為了平息騷動,海軍司令部下令逮捕所有鬧事的水兵,並連夜從威廉港調動了第三分艦隊前往基爾港。11月1日夜,已經到達基爾港的第三分艦隊的水兵們舉行集會,討論如何解救被捕的同伴和如何阻止艦隊再次出海。3日下午,水兵們齊聚練兵場,高喊結束戰爭,要求和平、自由和麵包的口號。會後不久,水兵們就舉行了遊行,這一舉動贏得了基爾港工人的支持,他們也成為了遊行隊伍中的一分子。遊行隊伍到達卡爾大街時,卻遭到了政府軍警的開槍鎮壓,死傷三十餘人。示威者憤怒了,於是開槍回擊,打響了反對帝國政權的第一槍。

次日下午,起義的水兵和工人很快就解除了反動軍官的武裝,順利占領了火車站等重要的建築。而那些奉命前來鎮壓暴亂的士兵也轉到了起義者的一邊。到了晚上,整個基爾已經全部掌握在新成立的蘇維埃手中。

基爾起義讓當前局勢一夜突變,這引起統治當局的無比震驚。為了不讓起義者引發內戰,馬克斯首相和謝德曼(德國社會民主黨右翼首領)等人聯名簽署了呼籲書,同時派出國會議員、社會民主黨人諾斯克前往基爾維持並恢複秩序。其實之所以派諾斯克前往,是想利用他同海軍的關係來平息事件。然而,事情並不像他們想象中的那麼簡單,諾斯克“遇到的已經不是罷工者,而是三萬名起義者”。阻止起義已經完全不可能,諾斯克退而求其次,轉而答應水兵們提出的一部分要求,以此來取得水兵們的信任。隨後,諾斯克被選為基爾水兵的蘇維埃主席。

基爾起義之後,德國革命開始了。隨著起義浪潮從北向南的迅速擴展,漢堡、萊比錫、慕尼黑等城市相繼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各個邦的君主諸侯均被趕下寶座。到了11月8日,整個德國的大城市中就隻剩下了柏林還在反動政府的手中。

為了把革命鬥爭引向和平轉讓政權的軌道,右翼社會民主黨領袖艾伯特主張威廉二世讓位給皇太子,實行君主立憲製。但是到了11月7日,艾伯特看到革命無法阻止的趨勢,這才向馬克斯首相發出了最後的通牒:要求德皇退位,太子放棄繼承權,建立新政府。然而威廉二世拒絕退位。

為了“解放”柏林,斯巴達克團曾多次要求立即開始柏林起義,但是遭到拒絕。革命形勢蓬勃發展,獨立社會民主黨中央理事會決定於11月9日在柏林舉行武裝起義。9日一大早,起義的號召書就已經散發到了各個工廠。很快,幾十萬打著紅旗的工人就湧向柏林的市中心。李卜克內西負責率領人們奪取皇宮,威廉·皮克負責帶人攻打市政大樓,獨立社會民主黨人埃喜荷恩則負責帶人占領警察局。一切照計劃進行,到了中午,整個柏林就被控製了,在此之前,起義者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

斯巴達克團

斯巴達克團是德國左派社會民主黨人的革命組織,主要領導人有卡爾·李卜克內西、羅莎·盧森堡、弗蘭茨·梅林、蔡特金等。斯巴達克團在群眾中進行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的宣傳,揭露德國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社會民主黨右翼領導人的叛變行為,組織領導工人鬥爭和反戰運動。

柏林起義後,威廉二世在斯巴大本營緊急召見了軍隊將領,詢問他們能否從前線調回軍隊鎮壓起義。然而他得到的回答卻是無能為力。威廉二世走投無路,終於宣布退位,並逃往荷蘭。至此,德國霍亨索倫王朝的統治徹底垮台。

威廉二世剛退位不到一小時,馬克斯就把首相的職務交給了艾伯特。9日下午2點,謝德曼在聽到斯巴達克團正在醞釀著成立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消息後,沒同任何人商量,就宣布了“德意誌共和國萬歲”,想以此來把革命限製在資產階級民主的範圍之內。下午4點,李卜克內西正式宣布德國為自由的社會主義共和國,號召建立起工人和士兵政府。

隨後,艾伯特邀請獨立社會民主黨共議組織政府之事,還特別邀請李卜克內西參加政府。但是斯巴達克團的領導人卻要求蘇維埃掌管全部政權,在遭到否定後,拒絕進入政府。經過協商,社會民主黨和獨立社會民主黨(從社會民主黨分裂出來的,由中派領袖起主導作用的工人政黨)達成共識,各黨派出三名代表,組成聯合政府,即人民全權代表委員會,由艾伯特和哈阿茲並列為主席。

10日,大約3000人出席了在柏林召開的工兵蘇維埃代表大會。李卜克內西在會上指出“隻有把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才能取得勝利”。但是,這一觀點卻未被大會所接受。最後,大會批準艾伯特政府成立。

新政府一成立,就實行了一係列的民主改革:取消戒嚴狀態,保證言論集會結社的自由,大赦政治犯,恢複勞動保護法令,實行八小時工作製等。但新政府的建立並沒有阻止容克資產階級政黨(代表地主、貴族、資產階級的利益的黨派)的改頭換麵:民族人民黨即為原來的保守黨,人民黨即為原來的民族自由黨,民主黨即為原來的進步自由黨與民族自由黨左翼,隻有中央黨仍保留原有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