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世界新格局(4)(3 / 3)

蘇維埃製度並沒有得到艾伯特政府的認同,艾伯特政府因而對它十分敵對。艾伯特政府本想通過德軍參謀部,秘密調集10個師,前往柏林一舉消滅工兵蘇維埃,但是最終因為種種原因,這個計劃遭到擱淺。

【酷評】

任何政府最怕的就是兵變。兵變之所以可怕,是因為士兵們訓練有素,手中有槍杆子。而兵變更可怕的地方在於:軍隊是最懂得服從的組織,如果連他們都不服從,那隻能證明,政府離倒台不遠了。一個企業同樣如此,老板應該有這樣的認識:員工的確是為你打工,聽你的。但如果待遇不優厚,又使他們看不到前途,他們遲早會“兵變”,會離開你。

§§§第九節“和平”的陰謀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11月11日淩晨5時,德國以外交大臣為首的代表團走上了聯軍總司令、法國元帥福煦乘坐的火車,在巴黎東北貢比涅森林的雷通車站簽訂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的條約。這份苛刻至極的條約包括:

一、14天內德軍撤出在這次戰爭中占領的所有地區,其中包括:法國、比利時、盧森堡的領土和阿爾薩斯-洛林地區;

二、在一個月之內將萊茵河以西和萊茵河以東30公裏的德國領土交到聯軍手裏;

三、所有的巡洋艦、戰鬥艦、驅逐艦、潛水艇、飛機、大炮、槍支彈藥全部交出;

四、交出戰爭賠款316.8億美元(後來因為德國拿不出這麼多錢,所以一再削減,後變成7.14億美元);

五、交出5000個性能完好的火車頭,15萬個車廂,5000輛卡車……

戰爭就此結束,那這些“勝利果實”又該如何分配呢?

1919年1月18日,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宮上演了一部分贓的“醜劇”——巴黎和會。

各國都派出代表參加了巴黎和會,共有1000多人,其中有70個全權代表。但是後來這個會議變成了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列孟梭和意大利首相奧蘭多召開的“四人會議”。其中,意大利因為本身底子就薄,而且在大戰中起的作用也不大,所以也就被冷落到了一邊。因此,鬧到最後,美英法三巨頭才是巴黎和會的真正主宰者,從最早的1000多人會議,到後來的“四人會議”,再到最後的“三人會議”,巴黎和會儼然變成了美英法三國的“分贓大會”。

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和法國總理克列孟梭因為戰敗國的賠款吵得不可開交,雙方都想拿大頭,一時之間,相持不下。

“這樣好了,我們英國拿30%,你們法國拿50%,如何?”

“不行,絕對不行!憑什麼我們法國才拿50%啊,要知道,這次大戰,我們法國的損失是最大的,所以我們應該得到58%。”

“這是什麼理由?戰爭中又不是隻有你們一個國家受損失,我們也損失不少啊!這樣的話,我們不同意。”

“那我們也不同意你們分得30%。”滿頭白發的克列孟梭雖然已經78歲,但是仍然像隻野獸般凶猛,真不愧為“老虎總理”。這邊的勞合·喬治見克列孟梭毫不退讓,他也百般糾纏,雙方都不肯犧牲一丁點自己的利益。

英法兩國繼續相持不下,眼看會議無法繼續,美國總統威爾遜隻好當起了和事老,在英法之間周旋,忙著打圓場:

“要不這樣,你們看行嗎?我們美國一分錢都不要。賠款的大部分由你們兩國去分。你們也別太較真,各自退讓一步,讓別的國家也得到點好處,法國56%,英國28%,你們看這樣可以嗎?”

“這樣分可以。但是法德的邊界就得以萊茵河為界,除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外,其他地區也得歸我們,包括德國的薩爾區!”威爾遜的話音剛一落,克列孟梭就厲聲接話道。

這下,勞合·喬治和威爾遜都不同意了。因為勞合·喬治和威爾遜都很清楚,一旦法國得到薩爾區,就意味著歐洲最重要的軍事工業區被他控製了,這樣一來,法國就完全有能力在歐洲大陸上稱王稱霸了。他們當然不會讓這種事情發生。於是三巨頭從1月吵到4月,還是誰都不肯讓步,甚至威爾遜和克列孟梭還用退出和會來要挾勞合·喬治。最終,三巨頭在經過無數次的爭執和討價還價後,勉強達成了一致:

國際聯盟所規定的委任統治製度下擁有1000萬人口的領土歸英國所有,750萬人口的地區歸法國所有,而美國得到的就是它的“門戶開放”原則得以通過,美國的商品與資本可以自由進出這些地區。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這場“分贓大會”上也得到了一些德國在太平洋上的屬地。

“分贓”結束,巴黎和會繼續別的議程:

一、籌組國際聯盟,反對列寧創建的共產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