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世界新格局(8)(1 / 3)

斯大林格勒戰役在“二戰”中的曆史意義很深遠,此後,蘇德戰場的主動權開始轉入蘇軍之手,希特勒德國已完全沒有可能對蘇軍發動全麵進攻,而隻能轉入全線防禦,這就使它開始一步步走向潰敗。

【酷評】

希特勒在戰爭初期曾經用“閃電戰”擊敗了歐洲大陸的許多國家,他認為也可以用“閃電戰”擊敗蘇聯,而這讓他吃了大虧,最終導致自己的滅亡。這給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要照搬硬套老經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一些生性固執的人死鑽牛角尖,不知道隨機應變,撞得頭破血流也不願改變一下方式。就好像有人走路,途中遇到一堵牆擋住了去路,他不知道繞過牆繼續前行,而是采取硬碰硬的方式——撞牆,結果可能是牆撞倒了,你也被送進醫院了,甚至牆還沒倒,你已經不省人事了。所以當環境發生變化時,就要及時改變計劃,這樣才能確保順利地完成既定的目標。

§§§第十七節功勳卓著的蟋蟀

對於各個同盟國來說,1944年6月6日是一個意義深遠的日子。就在這一天,盟軍對德國占領的法國海岸發動了他們期待已久的進攻。這次代號為“霸王行動”的登陸戰役,足足準備了兩年多,盟軍集結的艦艇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諾曼底戰役是盟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後一次精心部署的大規模軍事行動。

這次行動計劃主要分為三步,第一步就是在兩棲登陸戰的前一天,大規模地空降士兵,然後是派出飛機進行地毯式的轟炸,第三步才是登陸戰。

如果想要使第三步獲得成功,第一、二步就必須要走好。派出飛機對德國人的陣地進行轟炸倒是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空降兵的問題就是一個很大的難題了。

司令部作戰參謀們認為,把士兵從飛機投到地上,對於訓練有素的空降兵來講不是問題,問題就在於,空降必須要在晚上進行,而士兵們落地的地點不可能在一處,在那麼黑的夜裏,想要聚集起來是很難的。

司令部為此設想了很多方案,但都感覺不好。離正式進攻的日子越來越近,那些參謀們憂心忡忡。

一天,參謀戈迪少校在辦公室裏思考這個問題,但很久都沒有效果,於是他就走了出來,一麵走一麵思考,不知不覺地就走到了三中隊一分隊的營地。

三中隊這個分隊一向都很熱鬧,因為這個隊裏有個叫海頓的上等兵,是個小發明家。他經常在訓練之餘製作一些小玩具,這些小玩具看上去和玩起來都非常有趣,有的會飛,有的會爬,還有的居然會打滾。戈迪少校走到這個營地的時候,海頓正在演示他的玩具,一大群人都圍著他。

戈迪少校走近了那群人,想看看他們在做什麼。

隻聽有人說:“喂!海頓,你也該給這個小東西起個名字了。”

那個叫海頓的士兵自豪地笑著:“我早想好了,就叫它玩具蟋蟀。”

戈迪少校擠進人群,他看到海頓的手上托著一個東西,那個東西由塑料片做成,形狀特別像蟋蟀。隻見海頓捏了它某個部位一下,那小東西就發出蟋蟀的叫音,聲音跟真蟋蟀的叫聲幾乎一模一樣。

戈迪少校看著這個小東西,陷入了沉思。突然,他想到了百思不得其解的那個問題的答案。他從人群裏擠了出來,大踏步地跑回了辦公室。

原來,戈迪少校從海頓的玩具蟋蟀上受到了啟發:我們的空降部隊正苦於在夜間降落後無法立刻集中,戰鬥力發揮不出來,如果讓士兵們人人帶上這樣一個按著會叫的玩具蟋蟀,這個難題不就很容易地解決了嗎?

他立即把這個想法報告了司令官,並且拿來了海頓的蟋蟀做了實驗,司令部立即給了肯定的答複:可以使用。

1944年6月5日夜,美軍101空降師的官兵們身上揣著玩具蟋蟀,搭乘滑翔機率先實施了空降。由於受德軍防空炮火的封鎖,全師絕大部分的人隻能降落在一個長27英裏、寬15英裏的長方形地帶上。可是因為人人都帶了玩具蟋蟀,大家依靠玩具蟋蟀的鳴叫聲很快結集,形成了戰鬥隊形。當第二天諾曼底戰役開始的時候,101空降師的士兵們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最終贏得了諾曼底登陸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