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得到了消息,朝廷立即讓謝安來應對這件事情。謝安做了如下部署:任命弟弟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謝玄為前鋒都督。做完這些部署後,他就跑出朝廷,四處遊山玩水去了。朝臣找他不到,焦急萬分,就連他侄子謝玄也惶恐不安,去見叔叔時,叔叔正在欣賞一幅畫,並告訴他說朝廷對你另有指示。
謝玄等了半天,卻沒有等到第二句話,出來後又讓別人去問,謝安卻領著來人到郊外別墅遊覽。
當雙方軍隊在淮淝前線相持時,晉朝的大將軍桓衝跑到謝安那裏,神情焦慮,謝安卻依舊表現得從容自若。桓衝感歎道:“謝安這個人做宰相有餘,但非大將之才,天下事可知了,我輩都將陷入敵手。”
的確,當時前線形勢對東晉而言的確不容樂觀:前秦軍在洛澗駐守,謝石與謝玄不敢上前,糧草又將耗盡,如果按照這種態勢發展下去,東晉的這支軍隊很快就會被殲滅。
但是,前秦軍隊一不小心捉到了一個東晉的密使,密使所帶的信中透露出了謝石等人麵臨的困難。這一消息傳到了苻堅那裏,苻堅以為東晉軍真是要完蛋了,出於“上天有好生之德”的思想,他派出先前已經投降的朱序去晉營勸降。
朱序來到東晉軍營,就把前秦的所有情況都報告給了謝石,並出主意說:“如果秦軍所有軍隊都到達,抵抗的困難會增加數倍,我們應乘他兵力還沒有全部集中的時候,從速進攻。隻要打敗了他們的前鋒,挫其銳氣,就不難連戰連勝了。”
謝石猶豫了很久,才讓劉牢之率五千人馬向洛澗前進,去對付苻堅的三十萬人。
劉牢之果然沒有給他丟臉,取得了洛澗戰役的勝利,殺掉了前秦一萬五千多人。
謝石很高興,傳令拔營起寨,分水陸兩路,向前推進。
前秦剩下的二十多萬軍隊都集結在淝水南岸和壽陽。淝水即今天的東肥河,它從合肥向西北流入壽陽,再向西北流經八公山而入淮河。當晉軍到了淝水東岸時,不好渡河,晉軍就傳話給苻堅,說:“如果你能把陣形略向後移,讓晉軍渡河,大家打個痛快,不是更好嗎?”
秦軍眾將都不同意,苻堅卻認為這個主意非常好。因為東晉的軍隊才八千人,而自己卻有二十多萬。他說:“我們人多,隻要略微後退,等他渡河到半途,用鐵騎壓著它打,肯定讓其全軍覆沒。”
但讓苻堅感到意外的事情發生了。
後退命令一下達,最前麵的士兵開始後退,隻聽得一聲叫喊:“秦兵敗了!”大混亂開始了。最前麵的士兵扭頭就跑,但跑不起來,因為他們前麵有很多士兵還把臉向著他們,他們隻好先推後踩。中間的士兵一倒,壓倒了後麵的士兵,後麵的士兵還沒有來得及轉身,就被踩倒。
淝水南岸簡直亂成了一鍋粥,所有的前秦士兵都像中了魔一樣踩別人或是被人踩。等東晉軍隊順利渡過河時,秦兵已經“自相殘殺”開了。
苻融在陣前東奔西跑,想讓士兵停下來,可無濟於事,他自己也被隨之而來的東晉士兵踩死了。苻堅命不錯,騎馬跑出了人踩人的迷魂陣,一路上,他看見自己的士兵哭爹喊娘地逃跑,路上、田裏、河裏到處都是秦兵的屍體。逃跑中的秦兵思維混亂,聽到風聲鶴唳,都以為是追兵趕來,一路上餓死凍死的更是不計其數。
苻堅似乎忘了自己還有近七十萬軍隊,隻顧閉著眼向自己老家逃去。
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就此宣告結束,苻堅統一全國的理想就這樣煙消雲散。這還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淝水之戰後,前秦一蹶不振。先前被苻堅所滅的許多國家又相繼複國,少數民族的首領也紛紛踞地自立,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割據的局麵。兩年後,符堅被他原來的部將姚萇俘殺,時年四十八歲。394年,前秦被後秦攻滅,北方再次陷入大混亂,百姓繼續受苦。一直到將近200年後,才有楊堅統一天下。
【酷評】
柏楊先生說,淝水之戰,我們可以在前秦帝國內部找出失敗的原因,但在東晉帝國內部,我們卻找不出必勝的原因。如果一定要找出一個答案的話,那麼答案就是:謝安的淡定。大敵當前,自己的兵力就這麼多,再急再愁也是沒用的。在這種危險的境況下,淡定雖然是不得已的選擇,卻也是最恰當、最有效的選擇。一個出色的領導,並不一定要在具體事務上是行家,但一定要有大局觀,關鍵時刻能鎮得住場麵。謝安貌似什麼也沒做,但實際上他卻做了最該做的——淡定,以穩定軍心,所以他成功了。淡定的態度在今天尤其具有意義,從小學生到上班族到政府官員,大家都在喊“解壓”、“減負”,其實就是覺得壓力大、太累,這時候便更需要淡定的心態;“淡定”的對麵是“患得患失”,如果做到不患得患失,也就做到了淡定,什麼樣的壓力也都是浮雲了。
§§§第十五節劉裕的“北漂”生活
東晉政權在江南建立後,“北伐”就成了東晉王朝的最高政治綱領。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真有人北伐成功,那他一定是江南人民心目中的英雄。每個人都想充當英雄,所以,東晉在一百多年裏,進行過無數次北伐,但都以失敗告終。就在這無數次的失敗裏,有一次已經摸到了成功的大門,可惜那人又把手縮了回去,這就是東晉末年劉裕領導的義熙北伐。北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中膾炙人口的名句“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讚美的就是這次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