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大宋風雲(2)(2 / 3)

§§§第四節北宋軍夢斷幽州

把雍熙北伐看作是決定北宋王朝命運的一次戰役,並不為過。

趙光義即位後,繼承了老哥宋太祖的遺誌,忙於宋朝的統一大業。終於在公元979年,宋太宗攻占北漢,北漢滅亡,整個中原幾乎都握在了宋朝手裏。但是收複被石敬瑭割讓的燕雲十六州的回歸一直是趙氏兄弟的夢想,因此宋太宗再次發動北伐的戰鬥,原因有三:第一,宋軍進行了幾年的養精蓄銳、休養生息,現在已兵馬強盛、糧草充裕;第二,大遼景帝去世後,由蕭太後執政,統治相當混亂,是標準的“國母臨朝,寵幸專政”;第三,遼軍在後方和高麗及女真部落的戰事不斷。於是宋太宗感到第二次北伐已是萬事俱備,收複燕雲十六州的雄心再次萌發。

宋太宗對這次的北伐戰爭相當重視,幾乎拿出了自己的全部家當,動用了全國的兵力。雍熙三年(986年)正月,宋太宗調遣所有精銳,兵分四路,向燕雲十六州衝殺過去。這次宋太宗胸有成竹,因為起用的將士都是衝鋒陷陣、久經沙場的精銳。

東路軍主帥是天平軍節度使曹彬,他是宋初的四大名將之一,久負盛名。副將是河陽三城節度使崔彥進,在平蜀之戰中立下大功,部將有傅潛、李延斌、馬正、範廷召、田紹斌、薛繼昭、李繼隆(也是宋初四大名將)等。西北路軍主帥是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彰化軍節度使米信,副將為沙州觀察使杜彥圭,部將有蔡玉、韓彥卿、竇暉等。中路軍主帥是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靜難軍節度使田重進,吳元輔和袁繼忠為都監。西路軍主帥潘美,乃宋初四大名將之首,曾輔佐宋太祖登基,是王朝的開國功勳,又是太宗趙光義的老丈人,可謂功高身貴。而副將楊業原是北漢名將,被遼軍稱為“楊無敵”,轉投宋營不過五六年,卻屢屢得到了太宗趙光義的重用和提拔。可以說宋軍這次是名將如雲、人才濟濟。

宋太宗的戰略製定也非常完美,基本戰略如下:以東路軍和西北路軍兩軍從雄州出發,牽製遼軍主力;中路軍出兵飛狐口;西路軍出兵雁門,進攻關外諸州,勝利後與中路軍會合,之後再與東路、西北路軍一起包圍幽州。

宋軍於公元986年三月進入大遼境內,東路軍率先打響了戰鬥。東路軍主將曹彬銳不可當,當天就攻破固安,然後又迅速進軍。經過長達七年的準備,宋軍糧廣兵足,對於從未惹過宋朝的遼國來說,很明顯他們準備不足。因此戰鬥前期,宋軍一鼓作氣、勢如破竹,四路大軍連連報捷。

說來也奇怪,正當東路軍節節勝利的時候,曹彬麵對遼國巨大的開闊地忽然駐兵不前,原來這是宋太宗的命令,他拿著控製千軍萬馬的遙控器忽然按錯了鍵。於是曹彬的近十萬大軍就進駐涿州,距幽州僅有一步之遙,也許宋太宗覺得勝券在握吧。

宋軍的勝利並沒有讓遼帝國的統治者驚慌失措,他們冷靜地領軍迎戰,蕭太後親自率領大軍支援耶律休哥,並派耶律斜軫率部阻擊西路潘美軍,將戰爭的重點放在了曹彬、米信兩路大軍。其作戰方針是步步為營,你咬我十根指頭,我就切斷你一根指頭!看誰更痛?

堅守南京(今北京)的耶律休哥在戰爭初期避免與宋軍正麵交鋒,因為他知道敵眾我寡,正麵交鋒必然全軍覆沒。於是他就用緩兵之計,晚上就派騎兵去騷擾宋軍,白天則利用精兵虛張聲勢,讓宋軍疲憊不堪,尤其他抓住宋軍的致命弱點,派人去截斷宋軍的糧草運輸線,卻遲遲不發動全軍進攻,耐心等待著援兵的到來。

東路軍曹彬三月攻占涿州、西北路軍米信攻占新城後,本有機會聯合起來攻取幽州,但是由於太宗趙光義的遙控器指示要等待西路的潘美部完成任務後再向西部進軍,於是東路軍錯過了絕好的戰機。而耶律休哥的作戰方略開始顯現成效,截糧成功,堅守涿州的曹彬部隊斷糧了。十萬大軍的吃飯問題讓曹彬不得已做了一個影響整個戰役的選擇:從涿州退回雄州取糧。這成為雍熙戰役的轉折點。盡管宋太宗極力反對,但是曹彬還是違抗了他的命令,於是戰局的形勢陡變。耶律休哥趁曹彬撤退,向新城的米信發起進攻。米信孤軍作戰,傷亡慘重。而曹彬趕回涿州時,耶律休哥已等到援軍,雙方激戰後曹彬大敗,整個戰役大局已定。東路軍和西北路軍的慘敗,徹底撕碎了宋太宗四路合圍幽州的作戰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