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明清那些事(1)(3 / 3)

實際上,胡惟庸獨斷專行確有其事,但謀反卻實在是子虛烏有,它隻不過是朱元璋廢除丞相的一個借口而已。胡惟庸被告謀反時,證據並不充足,如果深究下去,胡惟庸可能不會被判成死罪,因此朱元璋才迅速認定謀反事實,旋即便將其殺掉。朱元璋大殺功臣自此開始,由此成為繼漢高祖之後第二個大規模血洗功臣的皇帝。

【酷評】

皇權和相權的關係,說起來類似於今天的董事長和總經理的關係:董事長是大老板,總經理則隻是個做事的。隻不過,從前做皇帝沒有今天做老板輕鬆,因為皇位不受法律保護,隨時都有被人搶走的危險。朱元璋廢除丞相製度,目的就是要掃除“總經理”這顆最具威脅的地雷,並不惜為此殺了很多人。後人把丞相(總經理)的這種命運稱之為“二把手效應”。做二把手是一件很有難度的事情,既要把公司、單位管理好,又要和一把手配合好。這種一把手和二把手的微妙競爭在今天的公司裏、單位裏依然存在,身在其中者不可不注意。

§§§第三節方孝孺被誅十族

方孝孺是曆史上唯一被誅十族的人。

方孝孺從小就聰明過人,五六歲的時候就能背誦大量古詩,而且也會作詩。十五歲的時候,他的父親方克勤由於官職的變更來到了濟寧,他也跟著父親從浙江寧海來到北方。之後他便奮發苦讀,翻閱了大量的古典名著,吸取各家學問的精華,後來又拜一代名儒宋濂為師父,很快便鋒芒初露,成了宋濂的得意門生。

明朝大興科舉,洪武十五年(1382年),方孝孺被東閣大學士吳沉等人推薦給皇上。應征來到南京後,方孝孺奉皇上諭旨在奉天門作了《靈芝》、《甘露》兩首詩。太祖朱元璋看了十分讚賞,決定重用此人,於是大擺筵席,要親自接見他。為了試探他的人品,朱元璋故意讓宮女把方孝孺要坐的椅子和餐具擺得亂七八糟的。方孝孺到達後,拜過聖上,見座椅不正,於是先把它們扶正後才慢慢坐下來。朱元璋看到後非常高興,覺得他舉止端莊賢雅,加上知識淵博,就想讓他以後輔佐自己的子孫,於是賞賜給他大量的錢財,並派人送他回到家鄉。

回到家裏後,方孝孺就雙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在家又苦學了十年,並且寫了大量的詩篇名著,如《周易考次》、《宋吏要言》等篇。

方孝孺三十一歲的時候,一場厄運降臨:他的父親被仇人訴訟,他也難脫幹係,官府封了他父親的府邸,將其全家押往南京問罪。當時皇上朱元璋看到訴訟狀上有方孝孺的名字,就特地命人把他釋放了。

洪武二十五年,方孝孺再次被朝中的大臣推薦,然後皇上就授予他為漢中府學教授。由於他文章蓋世,通曉經史,所以深受蜀獻王(朱椿,朱元璋的十一子)的賞識,聘請他做了世子的老師,並在他讀書的地方題字“正學”,於是人們尊稱他為“方正學”或“正學先生”。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太祖朱元璋逝世,皇太孫朱允登基,年號為建文。建文帝主張以文治國,因此方孝孺很快受到重用。建文帝召他回到南京,任命他做翰林侍講學士。建文帝登基的時候剛剛二十一歲,對國家大事的處理方式還不是很了解,因此必須依靠身邊的大臣和心腹,而方孝孺是他的老師,因此受到了他的百般信賴和器重。而方孝孺對建文帝也是赤膽忠心,為朝政鞠躬盡瘁,全力以赴。

建文帝年紀輕輕就登上了皇位,麵對整個社會存在的弊端,整日憂心忡忡、寢食難安,尤其是藩王們擁兵自重,對朝廷威脅很大。並且各藩王多是皇上的叔叔們,不把他這個皇帝侄子放在眼裏。於是建文帝就采用了齊泰、黃子澄的建議,開始進行削藩。但是這一舉動馬上遭到了諸王的反對,尤其是燕王朱棣,反應最為強烈。於是方孝孺就替建文帝起草了一係列的征討燕王的詔書和檄文。建文三年(1401年),燕王以為朝廷“靖難”為幌子,向南京進攻。方孝孺支持建文帝應戰,並且為朝廷多方策劃抵禦進攻的策略。但由於所用大臣都隻會紙上談兵,並不懂實際的軍事指揮,最終還是讓朱棣取得了勝利。

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和皇後一起在後宮自焚。方孝孺悲痛欲絕,在宮殿前日夜痛哭。當初,燕王朱棣起兵南下的時候,其軍師曾對他說:“南方的方孝孺,博學多才,人品端正,為朝廷做了很多貢獻。如果我們攻破南京,他肯定不會投降我們,但是請燕王千萬不要將他殺死。如果他死了,天下的讀書人就絕了!”朱棣也曾聽說過方孝孺的為人,於是就答應了。

朱棣奪得皇位以後,就將方孝孺傳到大殿裏,命令他為自己起草登基詔書。此時方孝孺正在為建文帝披麻戴孝,悲痛欲絕,聽說朱棣讓他起草即位詔書,立刻大聲痛罵朱棣篡權,並將詔書撕得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