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四郎探母》劇本書影(1)(1 / 2)

其一是明中葉的十卷五十回本《北宋誌傳》,即今日章回體曆史小說《楊家將》的通行本。這部書裏的楊延輝在七兄弟中排行第三,戰死於沙灘會。被俘後更名改姓為“木易”、並入贅作了駙馬的,倒確是楊四郎,但他名為延朗。事實上這原本是楊業為長子所取的名字,真宗朝為避諱而改為延昭;小說則以延昭為六郎,而將“六郎”延昭的原名安到四郎頭上。四郎所娶的遼國公主名瓊娥,也不像在京戲裏那樣叫鐵鏡公主。最要緊的是,小說裏沒有探母的情節,有的是四郎向被遼兵圍困在飛狐穀中的宋軍“暗助糧草”,叮囑他們耐心等待援軍到來。這時,已許配給六郎的“河東莊令公”之女“重陽女”,自告奮勇入遼營詐降,與四郎配合大敗敵軍。四郎遂與瓊娥公主雙雙歸宋。

其二則是清嘉慶朝編寫的以楊家將為題材的內廷戲《昭代簫韶》(昆曲),共長達一百多集(也有人說是二百多集)。戲裏的四郎名楊貴,不知是否從正史所載楊業七子中的延貴之名化得。戲裏有楊貴入遼與瓊娥公主匹配成婚的故事。與小說裏的四郎不同,他顧忌瓊娥的命運,因此不肯作宋軍的內應。探母的事,自然也是沒有的。

第三個來源,就數到《雁門關》了。這回有了探母的情節,但它的主人公卻是楊八郎延順。他和四郎延輝一起被捉;八郎化名王司徒,四郎化名木易,分別娶青蓮、碧蓮兩公主為妻。戲中的鐵鏡公主,乃是另一降遼宋人韓昌之妻。道破真情後,八郎央青蓮公主盜令箭,回宋營探母。焦、孟二將責之以大義,並利用令箭賺取雁門關。二公主至宋營挑戰被擒。蕭太後將四郎綁至陣前;佘太君則佯言要殺兩公主;八郎哭城。蕭後不得已釋放四郎,以換回青蓮和碧蓮。楊家將伺機出擊,殺韓昌,大敗遼兵。兩國複和。

《雁門關》與《昭代簫韶》裏有關四郎的戲文之間究竟有何種程度的淵源關係,現在我說不出來。比較可以肯定的似有兩件事。一是《雁門關》的出現,或當早於慈禧太後主持下將《昭代簫韶》改為皮黃之時;其二,倘使齊如山在《京劇之變遷》(有上海書店重印“民國叢書”本)裏所言不誤,則京劇《四郎探母》的直接來源倒很清楚:它是從《雁門關》中“摘出”並“另編”而成的。

《四郎探母》的改編,據說出自晚清頗帶傳奇色彩的梨園名人張二奎之手。他原是出身於“業儒”之家的票友。受當日著名的“四徽班”之一“和春”班主攛掇,他用假名登台客串。結果有兩個想不到:想不到一炮叫響;想不到因事情泄露而丟掉了正式飯碗。他幹脆從此下海,以“袍帶生之完材”聞名京都。以後,他還接受公推,主持和春班,遂將劇團更名為“雙奎班”。改“八郎探母”為“四郎探母”,應該是張二奎下海之後的事。為什麼他要這樣做?齊如山寫道:“聽人說因當時‘四喜班’《雁門關》叫座,所以張二奎在別班也來排演此戲,又恐人說偷演,於是另起爐灶,編了一出‘探母’。……早年北京各腳都說,因他想著趕緊排出,所以詞白大粗。”其實,《雁門關》的情節過多,如果要一次將全劇演完,效果必定不如《四郎探母》。不知道這會不會也是張二奎之所以要對它加以刪改的動機之一。張二奎病故於鹹豐十年(1860),當時他四十七歲(也有人說是三十九歲)。他下海時有二十四歲,時在道光十七年(1837)。所以,《四郎探母》的改編,大體在道光朝的最後十年,或略早之。至清末,它已是極受觀眾歡迎的一出名劇。“坐宮”成為譚鑫培的代表作之一。與譚氏爭鋒的劉鴻升亦以“三斬一探”為看家戲。“三斬”指《斬皇袍》、《斬子》和《斬馬謖》;“一探”者,《四郎探母》也(按:高慶奎一派則以“三斬一碰”聞名,“一碰”指《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