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韓信的結局(2 / 2)

韓信的悲劇,一方麵固然在於封建統治者的殘忍和專製,另一方麵在於韓信的性格。

他在最佳背叛時機,沒有去背叛,那就已經錯失機會了,也就是說,以後哪怕受到再大的委屈,也不要去背叛了,因為,最佳時機你都不背叛,不佳時機,還去背叛幹什麼?自己選擇的路,含淚也要把它走完!

可惜,韓信沒有!在被貶為淮陰侯後,受不了地位的降低,這才決定背叛。

可惜,他已經沒有背叛的資本和機會了。

所以,他最好的選擇,就是繼續忍辱,繼續苟活。如果劉邦一定要殺了他,那也是沒辦法的事。

劉邦雖然殺功臣,但是,他沒有殺那些構不成威脅的功臣,比如,張良、蕭何、陳平等等人,劉邦都沒有殺。

韓信要是忍受住了淮陰侯的位置,不去勾結陳豨叛亂,說不定也不用被滅三族的結局。

司馬遷評論韓信說:“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

如果韓信學會謙讓,不自居功勞,以為自己了不起,那麼,他的地位要相當於周公和召公。可惜的是,韓信不去學習周公和召公,反而去叛逆,這不是自找死路嗎?

雖然司馬遷批評了韓信,但是,語氣之間,對韓信充滿了惋惜。

我以為,韓信固然是名將,固然是戰神,是兵仙,但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韓信最大的短板,就是他的政治頭腦,可以說是完全沒有政治頭腦的人。

一個人,去做所短的事情,豈能不敗?

韓信,終歸死於他的致命缺點,那就是,他不知道自己的缺點在哪裏!

假如韓信知道自己根本就不是搞政治的人,那麼,他也就不會想著去叛逆了!

劉邦從平叛陳豨的軍中回到京城,聽聞韓信已死,又高興又憐憫他。

這個態度,說明劉邦並沒有想置韓信於死地。如果他一心想著殺死韓信,他一定隻要高興,沒有憐憫。

由此可知,韓信要是不自己作死,還真未必會被殺。

劉邦感歎之後,問:“韓信臨死時說過什麼話?”

呂後說:“韓信說悔恨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

劉邦聽了說:“那人是齊國的說客。”說完,就詔令齊國捕捉蒯通。

蒯通很快被抓了,帶到了劉邦的麵前。

劉邦對他說:“你唆使淮陰侯反叛嗎?”

蒯通很從容地回答:“是。我的確教過他,那小子不采納我的計策,所以自取滅亡的下場。假如那小子采納我的計策,陛下怎能夠滅掉他呢?”

劉邦聽了很生氣地說:“煮了他!”

蒯通連忙說:“哎呀,我冤枉啊!”

劉邦說:“你唆使韓信造反,有什麼冤枉?”

蒯通說:“秦朝法度敗壞,政權瓦解的時候,山東六國大亂,各路諸侯紛紛起事,一時天下英雄豪傑象烏鴉一樣聚集。秦朝失去了他的帝位,天下英傑都來搶奪它,於是才智高超,行動敏捷的人率先得到它。蹠的狗對著堯狂叫,堯並不是不仁德,隻因為他不是狗的主人。正當這時,我隻知道有個韓信,並不知道有陛下。況且天下磨快武器、手執利刃想幹陛下所幹的事業的人太多了,隻是力不從心罷了。您怎麼能夠把他們都煮死呢?”

劉邦聽了,覺得有道路,當下說:“放掉他。”

就此赦免了蒯通的罪過。

這一事,體現了劉邦並非濫殺無辜的人。

韓信不反,或者不落在呂後手裏,而是劉邦手裏,或許能逃一命,可惜的是,他落在呂後這個無比殘忍的女人手裏,誠為可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