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盈,劉邦和呂後的兒子,所以,是嫡長子,成為了皇太子。
可是,劉邦對他卻不是很愛,在一次逃難的時候,劉邦怕項羽的人馬追上來,就把劉盈推下車,打算減輕車重來逃命。
由此可見,劉邦並不愛這個兒子。
之所以不愛這個兒子,是因為劉盈長得不像他。
當然,不像他,並不意味著不是他的兒子。
許多人的兒子,長得並不像爸爸,反而像舅舅。
劉邦最喜歡的,是後來和戚夫人生的劉如意,喜歡的原因是因為劉如意長得像劉邦。
戚夫人見劉邦喜歡自己的兒子,當下日夜啼泣,欲使劉如意代劉盈為太子。
劉邦在疼愛戚夫人和劉如意的情況之下,想著廢除劉盈,立劉如意為太子。
當然,他不是那種一意孤行的人,所以,劉邦把易太子的事下廷議。
結果群臣紛紛反對。
原因也很簡單,廢長立幼,自古就是大忌。
禦史大夫周昌反對最強烈,劉邦問其原因,周昌由於為人口吃,且又盛怒,於是說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
後來,形容人口吃,就是期期艾艾。
劉邦見周昌這樣,不由欣然而笑,罷置此議。
呂後因為在東廂,側耳聽到上述對話,她見到周昌後,就跪謝說:“若不是您據理力爭的話,太子幾乎就被廢掉了!”
劉邦雖然沒有廢除了太子,但是,還懷有易儲之意,等到機會出來了,他還有可能廢儲。
呂後惶恐不知所為,有人對呂後說,張良善畫計,且一向為劉邦所信重,隻要找張良,一定有辦法。
呂後聽了,令其兄建成侯呂澤找到了張良,對他說:“您常為陛下的謀臣,今陛下欲易太子,你怎麼還能高枕而臥?”
張良連忙推辭說:“當初皇上數陷於危難,才用我的計策。現在天下安定,皇帝因為喜歡才要易太子,這是他們骨肉之間的事,即使象我這樣的再有一百個也沒用!”
他很清楚,無論劉邦和呂後,都是他不能得罪的人。
呂澤強行道:“不管怎樣,您得給我想個辦法!”
張良想了想說:“這個難以口舌之爭就能達到目的。皇上也有想招而不到的賢人,這四個賢人就是商山四皓,年紀都大了,皆因皇上慢而侮人,所以不願為漢臣。但皇帝偏偏以此四人為高人,如果你們能夠不吝惜金銀財寶玉帛,並讓太子親自致書,言辭懇切謙卑,用安車和辯士固請,應該能請得動他們。他們來了後,以賓客之禮相待,並且使他們時時隨太子入朝。這樣皇帝必然要問,就告訴皇上。”
呂澤聽了大喜,令人持太書,卑辭厚禮迎此四人。
四個賢人不鳥劉邦,卻對太子的邀請很客氣,一請就來,客於建成侯所。
英布反的時候,劉邦有病,且厭兵,欲令太子為將。
四位賢人相謂說:“我等來就是為了鞏固太子之位。太子帶兵出征,事情就危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