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變革的年代
多爾袞是中國東北少數民族人,其先人自周秦以來叫肅慎、邑樓、勿吉。遼、金、元、明時代稱作女直、女真。明朝正統初年,先祖南遷至今遼寧省新賓和吉林省桓仁等縣地區。建立明朝地方政權“建州三衛”。受漢族等先進民族文化影響,16世紀末年進入社會大變革時代。
(一)統一建州本部
建州女真從正統初年到努爾哈赤起兵,經過140多年,與遼沈、中原漢族進行密切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交往,社會生產、文化生活飛速發展,初步進入農業民族行列。但明朝末年吏治腐敗,邊官的民族壓迫政策,引起少數民族的不滿與反抗。努爾哈赤就是女真族的代表人物。
努爾哈赤早年住在遼寧省新賓縣網戶村後山北砬背山城,曾受明朝賜封的龍虎將軍等武職高官。他不僅帶領部眾在開原、撫順、清河、靉陽等馬市貿易,而且八次到北京向明朝政府進貢、通商。他眼界開闊,除本族語言外,還會蒙古語、漢語,最愛讀《三國誌》、《水滸傳》。對中華傳統文化早有領會。
努爾哈赤等不堪邊官欺淩,於萬曆十一年(1583年),同弟弟舒爾哈齊等團結37名英雄豪傑,以13副鎧甲起兵。經過三年苦戰,將建州範圍內蘇子河、渾河等流域的蘇克蘇滸河、渾河、完顏、哲陳、棟鄂五大部及其所屬各城先後統一。繼之將長白山的訥殷、珠舍裏、鴨綠江三部征服。萬曆十五年(1587年),在虎攔哈達山下“築城三層,啟建樓台”。當年六月二十四日,宣布“定國政,凡作亂、盜竊、欺詐悉行禁止”。並宣布國家婚姻大法等一係列法律,開始依法治國,形成初具規模的奴隸製國家。這時,他堅持同明朝通好,照常進貢,通商貿易,關心人民疾苦,至“民心大悅”,出現“民殷國富”形勢。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為適應“國勢日盛”的發展需要,他將首都遷往更開闊的赫圖阿拉城。
(二)征服東海各部
努爾哈赤胸懷大誌,頗有進取精神。他不滿足已取得的成就,遷都赫圖阿拉後,開始向東海各部進軍。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他派大將扈爾漢等征服東海兀吉部的胡葉路。第二年,派大將額亦都征服綏芬路、雅蘭路、納木都魯路、寧古塔路。第三年,派兒子阿巴泰,大將費英東等征服烏爾固辰、木棱路;大將何和理、額亦都、達爾漢等征服胡爾哈部紮庫塔城,並向黑龍江中下遊用兵,直到天命二年(1617年,萬曆四十五年)征服庫頁島,將東海,即包括今天的烏蘇裏江沿岸,黑龍江中下遊大部分地區,都納入他兵威之下。
(三)吞並海西四部
對於努爾哈赤來說,征服東海各部主要是奪取資源、人口,從物資和人力方麵充實自己的實力。然而,哈達、輝發、烏拉、葉赫等部都是與他不相上下的部落,占據通向東海和黑龍江的貿易通道。欲控製整個東北貂、參等物資來源,並用以同明朝馬市貿易,這四大部落即“海西扈倫四部”成為他的最大障礙。扈倫四部的酋長都是女真社會有曆史傳統,比較強盛的大家族中的人,他們看到無名的努爾哈赤領導的部落飛速崛起,很不服氣,便聯合起來,想把它掐死在搖籃裏。於是,葉赫部那林布祿、布齋,烏拉部布占泰,輝發部拜音達理,哈達部猛格布祿等各部貝勒貝勒與貝子:滿文中的ambabeile和ajigebeile均作beile而不用beise一單詞,漢譯直作“大王”和“小王”。從而可知,滿文的beile和beise,漢文均可譯作貝勒或王。那麼,貝勒和貝子均可通用,並均可稱王。……其實,貝子即為貝勒的複數,亦即金代女真人的“勃極烈”或“勃堇”,均為“貝勒”(beile)的異寫。王鍾翰:《清史續考》,台灣華世出版社,第157頁。,聯合蒙古科爾沁部翁阿岱、莽古思、明安貝勒及珠舍裏、訥殷、錫伯、掛勒查共9部,大兵3萬,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分三路向建州進攻。結果在古勒山一戰,被建州兵打得慘敗。布齋戰死,布占泰被俘,其他頭目帶領殘兵敗將落荒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