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兄弟父子相殘
努爾哈赤兄弟、父子相殘,發端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征服東海和哈達部前後。弟弟舒爾哈齊、長子褚英都在內訌中幽禁被殺。
(一)兄弟之爭
努爾哈赤起兵初期,舒爾哈齊是得力助手,他英勇多謀。十餘年後,兄弟分歧逐漸加深。主要表現在兩個重大問題上:其一,對外戰爭問題。努爾哈赤起兵目的是征服女真各部,統一東北,進而對明朝開戰,如先金一樣,入主中原。舒爾哈齊想平定建州本部後,各自守土。所以,對征服東海、哈達部表現消極。他滿足於明朝封賜給他的都督職務,號稱“三都督”。其二,權力之爭。隨著統一戰爭發展,兄弟權力衝突日趨嚴重。征服哈達部後,建州將全國分成三族,分配從哈達掠來的明朝敕書,大部分被努爾哈赤及其子褚英(20歲)、代善(18歲)領有。舒爾哈齊及其子所得很少;努爾哈赤部下將領150人,舒爾哈齊隻有40人;兄弟相爭日漸明顯,招待外來使者,兄殺幾頭豬,弟必以相同數量招待;外使貢物,弟弟要求使者“不要高下於我兄弟”,希望數量相同。最後,弟竟與兄長分城而居。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八月十九日,舒爾哈齊在被幽禁中死亡。享年48歲。
(二)褚英失位
舒爾哈齊死後,努爾哈赤仿照漢人習俗,實行長子繼承製,立長子褚英為嗣,繼承汗位。從萬曆八年(1580年)至天命五年(1620年,萬曆四十八年)的40年中,他共生16個兒子。長子褚英(1580年生)、次子代善(1583年生)、三子阿拜(1585年八月十五日生)、四子湯古代(1585年十一月初四生)、五子莽古爾泰(1587年生)、六子塔拜(1589年二月十八日生)、七子阿巴泰(1589年六月十六日生)、八子皇太極(1592年十月二十五日生)、九子巴布泰(1592年十一月初十日生)、十子德格類(1596年十一月十三日生)、十一子巴布海(1596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生)、十二子阿濟格(1605年生)、十三子賴幕布(1611年生)、十四子多爾袞(1612年十月二十五日生)、十五子多鐸(1614年生)、十六子費揚古(1620年生)。其中長子褚英和次子代善是元妃佟佳氏所生,承繼汗位由長子褚英首先列名,理所當然。
褚英英勇善戰,曾因戰功被賜封為洪巴圖魯和阿爾哈圖圖門稱號,是勇敢、有謀略之意。努爾哈赤根據長子繼承製,決定將國中一半的人口賜給褚英和次子代善,即每人名下各5000戶,並“牧群八百、銀一萬兩,敕書八十道”。令長子褚英執掌國政,代善輔佐,故有令“二子執政”之說。按努爾哈赤的想法,兩位長子多分財產,其他諸弟少分,一旦諸弟有難,便於向兄長求助,而兄長有難,將不便求助於弟,故如此安排。
褚英在三個問題上同父親有嚴重分歧:其一,同情叔父舒爾哈齊,不讚成置叔父於死地。其二,脅迫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德格類等“發誓”:聽兄的話,不許“將我之所言告於父汗”,並威脅五大臣費英東、額亦都、何和理、扈爾漢、安費揚古服從自己,否則汗父故後將誅殺之,致使“彼此不睦”。其三,四兄弟、五大臣告發他之後,憎恨其父,詛咒父親出兵烏拉部失敗等。努爾哈赤認為長子“不可置信”,以其“心胸狹窄”,無治國胸襟,與他所希望的“秉公治國”背道而馳。於是,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三月二十六日,將其幽禁。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閏八月,以罪伏誅。
褚英失政後,努爾哈赤仍以長子繼承製安排嗣位人選,令次子代善代政。李朝使者反映說:努爾哈赤死後,代善“必代其父,胡中皆稱其寬柔,能得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