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可樂合作在無心中完成,渠道的拓展肯定要不斷滿足客頁的所有需求,飲料是非常關鍵的,而市場上的所有產品都在不斷的更新,龍大不可能像年輕人一樣敏感,所以經常要在市場上去考察和體驗,學生群體是反應最快,接收力最強的一個群體,也是市場晴雨表。 龍大的日常是進貨和送貨,不會呆在店內,一般會隨送貨工去客戶那裏看看,坐坐,談談。新品上市在副食店和超市都會先看到,對於它的受歡迎程度也有淺顯的了解,再去各個銷售終端就能真實體會到。沒有什麼比代入感更真實的,但凡有新品,龍大都會買來嚐嚐,知道廠家,零售價,口感,競爭品種,甚至經銷商也能了解一些,如果碰巧遇上業務員,那了解的情況就相當確定了。 和可樂產品一起進入終端銷售的產品有康師傅係列,統一係列,農夫山泉係列,娃哈哈係列等等。 可樂的係列就不說了,利潤太低,康師傅係列有紅茶,綠茶,蜜茶,清茶,橙飲,蘋果,雪梨,等,每件利潤比可樂高,總體的銷量也比可樂高,在所有終端都受歡迎,不像可樂,對女孩對老人都是禁品,而且康師傅的市場活躍比其它產品要高(統一在別處比康師傅的要強,在金州被康師傅硬壓一頭),因為周轉快,所以市場是迎捧度很高的,你不得不誠認每個終端它都缺一不可,無可替代。 統一的飲料也和康師傅一樣多,各種口味也都有,多一種阿薩姆奶茶,總體的銷量比康師傅稍差,比可樂的產品要好賣,百事的百事可樂是最暢銷的一個單品,其它如七喜和其它口味都不值一提,但統一的方便麵是要強過康師傅的方便麵的,統一和康師傅的對應產品價格都一樣(經銷商的成本價,終端的賣價,它們都是合灣的品牌,在大陸卻賣瘋了)。 娃哈哈的產品是老牌子,市場的占有率一般,但經銷商和零售的利潤都很高,正常的飲料每件有二元利潤叫一般,娃哈哈的飲料每件有五元多的利潤,而且在周轉不快的情況下,經銷商都還願意做下去,那說明肯定是能賺錢的,娃哈哈的營養快線三種都好喝也好賣,原來娃哈哈的水也是很好賣的,最後被農夫水打掉了。 農夫山泉出的產品除水賣的好,其它的口味果汁和茶係列都不太行,農夫山泉的大老板鍾某某原是娃哈哈的經銷商,因為看好水,自已另起爐灶,創建農夫山泉,隻用水作主打,掙得滿滿的。 其它的品牌就隻偶有亮點,相當於小諸侯,在市場上不能翻起大浪。 龍大在考察終端後,聽到了客戶的需求後不得不去謀求一些品牌的進貨渠道。 當務之急是康師傅和統一的飲料和快餐麵,從大批處拿就沒有利潤空間了,從多個信息來源找到兩個公司的金州辦事處,取得了聯係,約好談判的時間。 康師傅的所長和組長來到龍大處,先是詢問:"龍老板原來賣過康師傅的產品嗎?從哪個老板手中進貨?每次能進多少件?原來是拿什麼價?" 龍大也一一作答,有真有假,但都不太離譜,隻是具體的賣向哪個渠道肯定不會告訴他們,康師傅的所長和組長說了要求和條件:"每次訂貨都不能少於七八百件,基本上是一台箱貨,價格每件是二十八元,(比拿批發少柒角左右),而且需要先打款後到貨……。" 因為市場上康師傅確實好賣,批發差價不大,先打款必須康師傅的組長以上級別的打欠條問題應該不大,所以龍大答應下來,康師傅的快餐麵是另一套人馬,所以等來康師傅快餐麵的頭來後又照例判好,打好款就等來貨了。 統一的產品大同小異,但統一的條件比康師傅的稍好,數量不要求那麼大,隻需快進快出就行,兩邊都有業務員就近幫忙銷貨,如果有進貨的優惠會提前告訴,原則上是分銷商的資格。 農夫山泉就簡單多了,龍大直接要了公司的電話,直接訂了農夫水(訂量大幾百件),要求了底價,貨到付款就行。 沒有法,市場逼著龍大產品越銷越多,且每次進貨越來越大,不然終端客戶會慢慢的丟失,唯一收獲利潤的變大和各品牌有限的支持,剩下就是工兵一樣辛苦的耕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