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還從唯物主義出發,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作了一些天才的論述。他認為,在未來的社會中,存在於私有製度下的競爭消滅了。社會那時應當考慮的是:“靠它所掌握的資料能夠生產些什麼,並根據這種生產力和廣大消費者之間的關係來確定,應該把生產提高多少或縮減多少,應該允許生產或限製生產多少奢侈品。”[44]這個觀點具有重要意義。1868年1月8日,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再次肯定了它的正確性。馬克思寫道:實際上,沒有一種社會形態能夠阻止社會所支配的勞動時間以這種或那種方式調整生產。在公有製下,這種調整是通過社會對自己的勞動時間所進行的直接的、自覺的控製來實現的。[45]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也再次肯定在未來社會中,按照生產資料,特別是勞動力來安排生產計劃的必然性。
《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和恩格斯另一篇論文《英國狀況》,發表於馬克思主編的《德法年鑒》第1-2期合刊號上。貫穿這兩篇文章的觀點,表明恩格斯已經完成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到共產主義的轉變過程。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十分重視,認真研讀全文,詳細摘錄要點,認為它是“批判經濟學範疇的天才大綱”,這篇文章對於促使馬克思決心研究經濟學,起了重要的作用。
毋庸諱言,作為第一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著作,《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理論觀點還不夠成熟,一些提法也不夠準確。因此,當1871年李卜克內西提議重印這篇文章時,恩格斯認為它“僅僅具有曆史文件的意義”,不宜重新印行。[46]1884年,當葉甫蓋尼婭·帕普利茨提出願意把它譯成俄文出版時,恩格斯也沒有同意。他說:“雖然我至今對自己的這第一本社會科學方麵的著作還有點自豪,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它現在已經完全陳舊了,不僅缺點很多,而且錯誤也很多。我擔心,它引起的誤解會比帶來的好處多。”[47]
列寧指出:“判斷曆史的功績,不是根據曆史活動家沒有提供現代所要求的東西,而是根據他們比他們的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48]《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開創了從社會主義立場研究經濟學的新局麵,奠定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道路上的第一塊裏程碑,具有不可磨滅的偉大意義。
五、血氣方剛的特利爾之子
1844年8月,恩格斯從英國回德國途中,訪問了法國首都巴黎。巴黎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從18世紀末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以來一直是歐洲革命的中心,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鬥爭十分激烈。這個城市也是當時流行的各種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論的策源地,聚集著許多社會主義學派和工人運動活動家。恩格斯到巴黎的目的,是為了接觸巴黎各階層人民群眾,實地考察法國階級鬥爭的情況;也是為了廣泛聯係各派社會主義者,促進各國“共產主義弟兄”彼此接近、互相了解。但他此行最主要的目的,則是為了拜訪他早已十分仰慕並且已經建立了書信往來的馬克思。
比恩格斯大兩歲的卡爾·馬克思,於1818年5月5日誕生在德國普魯士邦萊茵省特利爾城一個猶太律師家庭。父親亨利希·馬克思學識淵博,品格純潔,具有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熟悉法國啟蒙思想家的著作。馬克思少年時候,父親經常向他講述這些著作的內容,使他從小就受到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熏陶。
1830-1835年,馬克思就讀於特利爾高級中學。少年馬克思天資聰慧,勤奮好學,成績優良。中學畢業前夕,他寫了一篇題為《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的作文,認為在選擇職業時僅僅從利己主義原則出發的人,決不能成為偉大人物,也不能得到真正幸福。一個人隻有決心為人類服務,為人類最大多數的幸福而工作,才是高尚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才具有不可摧毀的精神力量。
中學畢業後,馬克思懷著探索真理、掌握科學和藝術的決心進入波恩大學,次年轉到柏林大學。他學習的專業是法律,但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哲學上,而把法律當做附屬修業。他“專攻哲學”,一方麵是適應革命鬥爭的需要,因為當時反對封建專製製度的鬥爭,主要是在哲學領域中進行;另一方麵也是為了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便深入研究法律和其他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