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社會民主黨領導人沒有堅決執行恩格斯的指示。《導言》送到柏林後,黨的機關報《前進報》在一篇社論中,歪曲地摘引了《導言》的文字。恩格斯對此十分憤慨,寫信給《新時代》主編考茨基:“《前進報》事先不通知我就發表了我的《導言》的摘錄,在這篇經過修飾整理的摘錄中,我是以一個愛好和平的、無論如何要守法的崇拜者出現的。我特別希望《導言》現在能全文發表在《新時代》上,以消除這個可恥印象。”[71]
恩格斯寫完《導言》不久,就接到康拉德·施米特和德國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威納爾·桑巴特寄來的評論《資本論》第3卷的信件和作品。3月11-12日,恩格斯分別寫信給桑巴特和施米特,批評了他們對價值規律、利潤率和生產價格的錯誤解釋,闡明這些範疇的馬克思主義理解的實質。恩格斯一再強調:像馬克思這樣的人有權要求人們聽到他的原話,讓他的科學發現完完全全按照他自己的敘述傳給後世,對於那些希望真正理解馬克思理論的人,最重要的是鑽研原著。他也考慮到,由於第3卷是一部準備進一步加工的初稿,一些問題還未經過仔細加工,而且寫成的時間較早,因此,“為了排除理解上的困難,為了把一些重要的,其意義在原文中沒有充分強調的觀點提到更重要的地位,並且為了根據1895年的事態對1865年寫成的原文作個別較為重要的補充,我加進一些話當然會有用處。”[72]
大約在1895年4-5月間,恩格斯寫了著名的《〈資本論〉第3卷增補》,它包括兩篇文章:I《價值規律和利潤率》,Ⅱ《交易所》。在第一篇文章中,恩格斯針對第3卷出版後一些資產階級學者圍繞所謂第1卷與第3卷的“矛盾”掀起的喧鬧,批評了洛裏亞所謂“第3卷直接拋棄了價值理論”的胡說,指出了威·桑巴特和康·施米特的錯誤,根據商品經濟發展史的資料,進一步闡發了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的曆史過程,詳細地論證了馬克思如下的重要論點:“商品按照它們的價值或接近於它們的價值進行的交換,比那種按照它們的生產價格進行的交換,所要求的發展階段要低得多。而按照它們的生產價格進行的交換,則需要資本主義的發展達到一定的高度。……因此,拋開價格和價格變動受價值規律支配不說,把商品價值看做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曆史上先於生產價格,是完全恰當的。”[73]
《增補》的第二篇文章《交易所》是一份包括七點內容的提綱,說明“從1865年馬克思著文論述交易所以後交易所作用的巨大變化”[74]。恩格斯從19世紀60年代中葉以來交易所作用的變化、股份公司的擴展、共同管理的巨大企業——托拉斯的出現中,敏銳地看到資本主義社會已發生重大變化,“這種變化在其進一步的發展中有一種趨勢,要把包括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在內的全部生產,包括交通工具和交換職能在內的全部流通,都集中在交易所經紀人手裏……”[75]在這份簡短的提綱裏,他實質上概括了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中出現的新情況,向人們指出了進一步研究資本主義社會運動規律的新課題,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作為國際工人運動有求必應的顧問,恩格斯在從事理論研究的同時還要觀察歐洲五個大國和許多小國以及美利堅合眾國工人運動的情況。為此,他每天需要閱讀和研究來自各國的大量報刊資料,接待各國工人運動活動家和各式各樣的來訪者,回答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從1-7月,在短短七個月中,他至少寫了81封信,就英、法、德、奧、俄、西、美等國運動中許多重要問題提供意見,發出指示。例如,1月3日,他寫信給德國工人運動活動家施土姆普弗,指出黨內機會主義傾向趨於活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隨著黨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大量小資產者和農村手工業者加入黨的隊伍,強調必須與黨內機會主義傾向進行鬥爭,不能讓一些人“越出對我們的黨來說根本不許可的界限”[76]。3月5日,他複信法國工人運動活動家瓦揚,對法國社會主義者打算向眾議院提出的幾個法律草案(關於農業公有土地,關於國營企業工人八小時工作日和最低工資,關於成立勞動部等)提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