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安的悲劇(2 / 2)

總之,招安是個複雜的曆史現象,《水滸傳》中的所寫的招安折射出的曆史現象更為複雜,對此,是很難用肯定或否定來判斷的。

8作為好漢話語係統中的“招安”

“水滸”的故事流傳之後,形成了一套反映遊民意識並得到主流社會某種認同的話語,“招安”也是其中的一個。“招安”是宋代統治者處理武裝反抗者的策略,武裝反抗者也會運用各種手段與之對抗。南宋的範汝為在與統治者鬥爭中反反複複,連朝廷派來的與他談判招安的官員都被他收買了,為他通風報信;招安之後,不肯放鬆手中所握的重兵,黨徒也未遣散,就這樣最後也未成功。這是現實鬥爭中的招安。而《水滸傳》中寫的“招安”主持者是那樣反複變詐(作者把這個責任推到奸臣的身上),一而再,再而三地不遵守自己的諾言,節外生枝,並對梁山好漢的人格加以摧辱;而梁山的領導者宋江委曲求全,對朝廷一片忠心,向往招安之心,幾經挫折,始終不變,最後還落了一個悲劇下場。這樣,通過《水滸傳》中對梁山好漢受招安的描寫告訴讀者,正義在梁山一方,不義在朝廷一方。這個情節的設置不僅具有悲劇的震撼力,而且把“招安”這個專製統治者對待造反者的政策,變為不被朝廷理解的、主流社會以外忠臣孝子向朝廷盡忠的行為表現。

《水滸傳》及其有關通俗文藝作品的流行,使得“招安”成為造反者乃至江湖人的流行話語,他們用它作為一種手段,向統治者討價還價,在生存鬥爭中爭取到一個最好的結局。他們懂得招安的底線在哪裏,梁山好漢的遭遇給他們以教訓。主流社會、特別是文人士大夫談到“招安”也能理解,認為這是造反者的出路,是協調社會矛盾的最佳選擇,如果不是實際操作者,誰不相信這一點呢?

前麵說過,宋代以後官方文件中基本上已經不用“招安”這個詞了,但在“水滸”一類作品的影響下,“招安”與《水滸傳》中其他反映遊民思想意識和性格情緒的話語構成一個係統,並被頻繁地使用著。

(本章完)